杨渡:台湾诗人、作家。1958年生于台湾台中农家,写过诗、散文,编过杂志。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中国时报》副总主笔、辅仁大学讲师,主持过专题报导电视节目“台湾思想起”、“与世界共舞”等。2008年起,任“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筹办过《两岸汉字艺术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合办,已举办第五届), 筹办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进入第五年), 举办两岸大学生书法交流展等十余项两岸文化活动。著作主要有:诗集《南方》、《刺客的歌:杨渡长诗选》,散文集《三两个朋友》、《飘流万里》,报告文学《民间的力量》等,传记《红云:严秀峰传》、《激动一九四五》、《简吉:台湾农民运动史诗》、《暗夜里的传灯人》及专著《日据时期台湾新剧运动》等十数种。
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的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将给熟知海峡两岸国共斗争史,却不了解对岸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的大陆读者,带来鲜活的全景式画面:
“弘农堂”三合院里祖先从大陆挑过海峡的“唐山石”,象征了家族的血缘根基;日语流利的三叔公“二战”后期被调往上海法院做通译,包裹着台湾被出卖和扭曲的历史;通灵的外公呈现着台湾民间信仰的奇观;奶奶和“稻田里的妈妈”是一个家族能够生存延续的保卫者;能创业、能闯祸的强韧父亲是台湾进入工业时代的弄潮儿;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体验了时代的创痛,同时也领受了历史赐予的经验智慧,他描绘出台湾社会五光十色的世相,和几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磕磕绊绊、摸爬滚打、艰难奋斗的故事,不啻一部台湾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演进史。
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节,更展示了时代变迁中富于启示、引人深思的万千气象。作者企图用故事来显现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 “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而那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场景,更是值得大陆读者们深思和借鉴。
这是台湾的一百年,也是大中华区的一百年。 作者在父亲病重返乡探亲之际,重访儿时故居,回忆了祖父,父亲,自己三代人和故乡,土地之间的情感故事! 作者的父亲争强好胜,讲究排场,多少有些大男子主义,母亲温柔,像那个时代的农家女儿一样,顾家,做事识大体,因为性格绵软...
评分挺厚的一本书,读来并不费力。全书以台中一个小村落为缩影,描写了台湾从60年代至今所经历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商业社会的剧变。其中60/70年代的情景感觉十分熟悉,像是自己从小经历过的80/90年代。 但尽管是置于大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前大半部分都多是叙述家庭的细碎琐...
评分昨天看了这本书,在之前一直看白先勇的台北人,对于眷村,对于那些漂泊在台湾的外省人有太多的怜惜,时代的改变总是让人无所适从。而今看到一百年漂泊,对于那段不曾了解的本省人历史终于有了点滴的了解。 书中有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有似是而非的祖母。对于祖母,我有很复杂...
评分 评分挺好看,一口气读完。如果说齐邦媛写了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外省人在战乱中流徙台岛的心路历程,这本就补上了草根本省人的百年挣扎求生。作为口述实录还不错,作为文学作品,总觉得格局上差口气,有点粗糙,台式伤感滥情还是略多。
评分很好读的书,作者写的很朴实,很多地方让人动容。有时候会觉得这不是在写台湾,回想起家乡的种种! “颠倒迷错,流浪生死”,我们都是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里流浪的人!哪有什么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都不过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儿!
评分读这本书期间,我在公交上突然抬头看到窗外经过的成都街景都会受到一些些感动。书是以「父亲生病」来牵线叙述的,叙述父亲、母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的母亲、邻居、村民……杨渡笔下的是一个变革中的台湾,杨渡在乡下,与城市隔离,于是变革中的各种遗留得以在这隔绝中发酵,生出五颜六色的霉花。杨渡本人的叙述是中立的,他不会去憎恨时代,也不会去埋怨当年好赌、顽固的父亲。这是书的主线。分线也很精彩,村中各种各样的人物登台唱戏,不管是能算阴阳的阿公,还是考学考到神经出毛病的人,或者能看鱼预告天气的桥边的人(书读了有点久了,名字全不记得了),这些人组成了一个村子的人情。再另一方面的,书中这些人物口中的人、事,组成了杨渡笔下的家、村子,乃至于乡土的台湾。书很厚,但很好读。杨渡之前,陌生的民俗从未这么好读,有趣过。
评分迷人的故事,仿佛一个精致的几何结构,无论从怎样的角度切入,都可以找到重心与出口。这百年的漂泊,既是男人的赌桌豪情与日渐沉淀的成长史,也是女人在水田、屋舍的阴影中默默撑起的家族史。它属于面对时代大潮无力做出任何抗争的所有人——但他们总能鼓足余勇,力战至死,因为他们总是相信命运,却又不愿放弃自己是个例外的可能。故而漂泊既是宿命,也是一种选择。虽然不明智,却要比浑噩更好。
评分读这本书期间,我在公交上突然抬头看到窗外经过的成都街景都会受到一些些感动。书是以「父亲生病」来牵线叙述的,叙述父亲、母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的母亲、邻居、村民……杨渡笔下的是一个变革中的台湾,杨渡在乡下,与城市隔离,于是变革中的各种遗留得以在这隔绝中发酵,生出五颜六色的霉花。杨渡本人的叙述是中立的,他不会去憎恨时代,也不会去埋怨当年好赌、顽固的父亲。这是书的主线。分线也很精彩,村中各种各样的人物登台唱戏,不管是能算阴阳的阿公,还是考学考到神经出毛病的人,或者能看鱼预告天气的桥边的人(书读了有点久了,名字全不记得了),这些人组成了一个村子的人情。再另一方面的,书中这些人物口中的人、事,组成了杨渡笔下的家、村子,乃至于乡土的台湾。书很厚,但很好读。杨渡之前,陌生的民俗从未这么好读,有趣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