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蒂·馬頓(Kati Marton),美籍匈牙利人,幼年隨她的父母移居美國,獲匈牙利政府最高文職奬。著有六部作品,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隱藏的權力:塑造我們曆史的總統婚姻》《大逃亡》等。
毛俊傑,1952年生於上海,1978年入復旦分校中文係,1981年後定居紐約,譯作有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奧蘭多·費吉斯《耳語者》、傑剋·凱魯亞剋《吉拉德的幻象》等。
本書通過冷戰時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長達20年的檔案,所揭開的一部隱藏瞭幾十年的傢庭曆史和時代側記。
冷戰時期,蘇聯集團中的匈牙利,秘密警察通過龐大的告密網,試圖全麵滲透控製匈牙利的政治生活。作者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記者,他們的報道是西方瞭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來源。因此他們被視為“人民的敵人”,長期受秘密警察的監控,終因叛國和間諜罪而先後入獄。一傢移居美國後,匈牙利政府卻又異想天開地試圖招募他們當間諜,而美國也對他們進行瞭幾年的監控。書中不隻還原瞭馬頓夫婦被告密者包圍的經曆和遭遇,他們的抗爭、堅守、脆弱和勇氣,也展現瞭他們情感和內心的矛盾——夫妻之間相互的感情背叛與災難中的支撐,父母子女之間的愛與親情,人性的堅強與軟弱,從而使得這本書更為豐富、復雜,具有血肉。
發表於2025-03-30
布達佩斯往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寫在前麵:之前嚮一個專門把幾十萬字的書概括成幾韆字的微信公眾號投稿,我選擇瞭這本書,不過那個公眾號需要強趣味性的,我自己的寫作和這本書的風格都不足夠有趣,所以沒有通過,也不打算投到彆的平颱瞭,直接發豆瓣吧。這本書原文22萬字,我用瞭一周時間看完,又用瞭三天左...
評分 評分 評分本書為個人視角,如作者所言,有強烈的政治難民色彩。題名布達佩斯往事,更近似於“布達佩斯”一個傢庭的往事,居於布達山頂,猶太後裔等身份意味著展示齣的畫捲與其說是冷戰縮影倒不若說是冷戰的一個碎片。讀罷,感想有三: 1、應警惕任何形態的集權。 2、鐵幕不分內外,集權...
圖書標籤: 曆史 冷戰 理想國譯叢 匈牙利 歐洲史 曆史-歐洲史 文學 政治學
萬幸的是馬頓夫婦逃離瞭鐵幕下的匈牙利,還有許多人就這麼默默無聞地消失瞭!連檔案都沒有。ps 馬頓夫婦很清楚自己是兩大陣營對壘的一枚棋子而已,但對美國的跪舔讓人挺不適的,結尾迫切急於證明自己沒被招募而極力迎閤鬍佛時期的聯邦調查局其實也算是違背初衷吧.3.5
評分太美國瞭。解讀秘密警察檔案被變成瞭美國人的女兒放在瞭美國式的瞭解父母過去的移民敘事裏。讀書的時候最有感觸的反倒是把書裏的地名和自己的布達佩斯印象疊加起來,比如作者一傢在布達佩斯起義的時候在坦剋進入布達前逃離,開車走的是自由橋。這座橋現在已經不能通車瞭,我們當時在布達佩斯的時候最喜歡去橋上喝酒看人做瑜伽……
評分3.5;以書寫個體傳記的方式切入時代年輪,記憶雖然永遠處於主觀改寫、杜撰或擦拭之中,而在檔案(“真人是他檔案的鏡影"簡直是最高級的恐怖)中發現以旁觀視角寫就的傢族史,迴溯父母相愛/相離/重聚的時光並冰釋種種心結,重溫二戰後-冷戰-鐵幕時期-東歐解凍的廣泛圖景,秘密警察事無巨細的詳盡記錄堪稱“居功至偉”——真是荒誕時代的魔幻強音啊。不無對於父母和作為烏托邦存在“美國”的美化潤飾,但也並非全然二元對立:1、描摹人性灰色地帶,在恐怖統治的道德摧殘下,仍有極少數懷有操守之人,大部分告密者是“惡勢力的附庸和作惡機器”,“花”始終拒絕承認自己是特務令人不寒而栗;2、來美之後,馬頓一傢處於東西方雙重監控之下。
評分一下午就能看完的一本書,不是因為書的厚薄,而是因為故事沒有給人放下書的機會,很推薦一讀。不僅整個利用檔案加迴憶的書寫呈現瞭並不完美的父母,徐賁的導讀也寫得很棒。引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推薦讀這本書的理由——“在任何一個與《布達佩斯往事》類似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裏,都不可能存在能夠獨自對抗極權邪惡的英雄,因為人性中本來就有足以供極權統治控製和利用的私欲和軟弱。”我們並沒有擺脫那種邪惡,反而在光怪陸離的這時代,政權的邪惡疊加著技術的邪惡,讓人性之軟弱變得更為可怕,也更難察覺。
評分太美國瞭。解讀秘密警察檔案被變成瞭美國人的女兒放在瞭美國式的瞭解父母過去的移民敘事裏。讀書的時候最有感觸的反倒是把書裏的地名和自己的布達佩斯印象疊加起來,比如作者一傢在布達佩斯起義的時候在坦剋進入布達前逃離,開車走的是自由橋。這座橋現在已經不能通車瞭,我們當時在布達佩斯的時候最喜歡去橋上喝酒看人做瑜伽……
布達佩斯往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