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费曼(Richard P.Feyrman, 1918-1988)
1918年,生于美国纽约。
1939年,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
1942年,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
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参与调查“挑战者号”事故,当场做实验证明爆炸起因。
1988年2月,因癌症辞世。
除了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在他一生中的不同时期,他还是无线电修理者、保险柜密码破解高手、艺术家、舞蹈爱好者、手鼓演奏者和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者,以及“呼麦唱法”的发现者,曾一直期待去呼麦的发源地——图瓦,最终未能成行。
他在参与“曼哈顿计划”时,成为开保险柜高手。
他在默数一二三时,发现了每个人大脑工作的方式截然不同。
他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抱怨没有人赞赏他的桑巴鼓技艺。
他在调查挑战者号失事时,靠一杯冰水、一个橡皮圈,打破了威权,还原了“挑战者号”失败的真相。
·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的传奇人生,一个好奇之人的有趣活法
世上的天才分两种,一种让人觉得努力就能做到;另一种则如魔术表演师,充满好奇、从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后一种,正是费曼。
不要动辄问“这有什么用”,当不了科学家,至少做个有趣的人
·
“我不喜欢获奖,我只为自己的成就高兴,为别人欣赏我的成就高兴。从发现中所得到乐趣,让别人可以利用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所期望的一切。———理查德•费曼(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答谢辞)
看开篇《科学家是怎样做成的》本来是想给5星的,结果后半部分的关于“挑战者”号部分内容有点拖沓,尽管从中也感受到费曼的严谨挑战权势的态度,总体来说不如第一部分《怪人》的篇章,最喜欢《科学家是怎样做成的》,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令人豁然开朗...
评分理查德·费曼有两本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和《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那天下午,我看了《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然后我把这句话写在办公桌的白板上,提醒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更主动、简单、热情、勇敢。 书中谈到: 费曼的妻子艾琳送来一盒铅笔给费曼,每支...
评分 评分 评分还记得那时在图书馆读《费曼讲物理入门》的那个下午,天!我已经“魂不附体”了,看那一排排书架、层层叠叠的书、流动的各色读者···他们仿佛都变了,到处全都是跳跃的原子“本质”。 空气、生命体、纸张、印刷图画,每件东西往细微处想想不都是那一个个小小粒子的组合吗...
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的方式很重要。记得小时候,由于水是液态最常见的形式,于是乎,我就假设所有液体都是由水构成的,所以油里面有水。后来学习了物理,我才知道物质原来有三种形态,可以想象那时对我冲击,因为真的很多年我都是这样认为的。对于现实中现象结合实际去思考,即使错误有一定意义,因为思考很重要。这里是头篇中费曼父亲对费曼的影响,贯彻始终,科学需要诚实,怀疑与自由。
评分一个直肠子科学天才,用半本书写爱与思考的乐趣,用剩下半本吐槽美利坚糟糕的官僚体制。聪明诚实正直,讲话简洁直白,关键是,长得还那么好看。(≧∇≦)
评分本来以为物理学家的故事会对于文科生有隔膜,读了才发现完全不会~老幼皆宜的科学家故事!有收获。
评分这是一本文科生读完可以搭讪理科生,理科生读完可以搭讪文科生的书。很好玩儿。
评分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的方式很重要。记得小时候,由于水是液态最常见的形式,于是乎,我就假设所有液体都是由水构成的,所以油里面有水。后来学习了物理,我才知道物质原来有三种形态,可以想象那时对我冲击,因为真的很多年我都是这样认为的。对于现实中现象结合实际去思考,即使错误有一定意义,因为思考很重要。这里是头篇中费曼父亲对费曼的影响,贯彻始终,科学需要诚实,怀疑与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