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姆塞特·毛姆
(1874.1.25-1965.12.15)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十岁之前都住在法国巴黎,因父母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叔叔抚养。
毛姆先后就读于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和因身材矮小、严重口吃遭受歧视的学生时代,在毛姆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也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学医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莉莎》(1897),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从此弃医从文。
接下来的几年,毛姆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遂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代表剧作《弗雷德里克夫人》(1907),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
在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1919年发表的《月亮与六便士》更加巩固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
为了收集素材,毛姆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因此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1920年毛姆到了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
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期,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代表作有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1930)和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1921)等。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此后,他回到早年定居的法国里维埃拉,直至1965年溘然长逝。
1944年,在二战的硝烟中,《刀锋》出现在饱受战争煎熬的读者面前。实际上,本书的写作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作者在美国游历时写就的。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莱雷为好友在战争中猝然死亡,而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要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1 一切要从1993年那个夏天说起。 那年我11岁,即将度过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成为一名初中生。 因为长时间打游戏机,我已经戴上了一副超过三百度的眼镜。 与此同时,我很善于应付考试,也就是说,我的学习成绩有些好。很多成年人因此产生了误会,当着我父母的面,既赞许又痛惜地...
评分关于毛姆,除了《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我几乎一无所知。对一个了解不深的作者妄加评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但好在这次我仅想针对作品本身罗嗦几句。《刀锋》让我不得不喜欢毛姆,尽管他一边在作品中高谈得救之道,一边与到处搜罗来的漂亮小男孩过着糜烂的生活。他被当作一个...
评分 评分 评分毛姆的书不用多说。主要是看这个译本。讲真现在年轻译者外语好,知识也丰富,但是语言功底真心不及老一辈。
评分好像我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也是在追寻一些人生的答案,可是又做不到Larry那般决绝可以义无反顾地往前走。毛姆在读书随笔中曾说,小说的目的不在教授知识而在娱乐享受,可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怎能忍住不从小说中去试图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角色们大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是我自己虽欲效仿Larry却不得,也不愿去过其他人的那种生活。心中郁结化不开,读书无用论又在心中起波澜,终究还是责怪自己无能。
评分结尾写道:不管那些只爱阳春白雪的人怎样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内心里却都喜欢人人如愿以偿的故事;不仅如此,还想要答案呢,好像是类似六便士的故事,读起来沉重好多呐,到底要不要我的精神世界????前半部几乎是神迹般的人物,讲到宗教太东方文化啦,故事流于平常了。
评分好像我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也是在追寻一些人生的答案,可是又做不到Larry那般决绝可以义无反顾地往前走。毛姆在读书随笔中曾说,小说的目的不在教授知识而在娱乐享受,可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怎能忍住不从小说中去试图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角色们大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是我自己虽欲效仿Larry却不得,也不愿去过其他人的那种生活。心中郁结化不开,读书无用论又在心中起波澜,终究还是责怪自己无能。
评分毛姆对人性的观察确实很细腻,但是缺乏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