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密室中的旅行》《日落公园》以及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等。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他也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
编剧并导演的电影作品有《烟》《面有忧色》和《桥上的露露》,其中《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
目前定居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发表于2025-04-16
冬日笔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四星评价给作者,一星评价给翻译。看完这本小说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敢不敢找个靠谱的翻译!!通篇翻译生硬。按理说第二人称叙事的优势就是给读者以亲和力,但本书中大量情景和场面描写给人冰冷机械的感觉(看完原著以后我觉得不是作者的主要问题,译者要背这个锅,建议大家有能力...
评分冬天是一个特别适合读书、思考和回忆的季节,尤其是日历指到久违的假期,而阅读又回归渴望的清单。也许是因为书名的合适,也许是因为作者的魅力,在这个放下了焦躁的冬日终于翻看了这本《冬日笔记》,在奥斯特的漫漫自述中,拾起记忆中的碎片,在作者经历和自己经历之间,看到...
评分大年初五的黎明,由于禁放烟花爆竹而如此寂静的黎明,开始读保罗奥斯特在65岁时写的《冬日笔记》。 在冬夜的被窝里读、在返程的人潮熙攘充满闷热气味的绿皮火车厢里读、在动荡的地铁车厢里读、在凌晨卧室的一豆灯光下读。。。那些字句,总是让我忘了身在何处,总是让我落泪。...
评分这本书是我一个多月以前看的,今晚写书评之前我特意又翻了一遍。我承认奥斯特是不错的作家(从他作品得奖来推理,其实之前我并不认识他,也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人也长得很帅(毕竟书里有他年轻时照片的海报),不过我就这本书而论,很一般。 书的扉页上写,可以从他的人生历程...
图书标签: 保罗·奥斯特 传记 外国文学 文学 美国 美国文学 小说 PaulAuster
一扇门关上了。
另一扇门打开。
你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冬天。
2011年1月3日,大雪纷飞,保罗•奥斯特坐在桌前,写下《冬日笔记》的第一行字,此时距离他六十四岁生日还有一个月,距离他第一部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则已三十年。
这是保罗•奥斯特对自己一生的剖白。他以第二人称的方式、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审视自我、解剖自我;他以一种近乎随意而散乱的逻辑,组织起六十多年的人生碎片,描述了从童年到晚年之间的身体意识、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他与父母的牵绊以及对父母的探索与迷思,记录下从少年时代的性觉醒到中年深沉的婚姻之爱,以及他对食物、睡眠的思索和1987年他以作家身份开启的人生新旅程,而读者总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他小说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以及原型。
一部热情洋溢的回忆录……充满沉思默想,哀婉动人……一本优美的深刻之作。
——《华盛顿邮报》
生动地记录下思考的瞬间,反省了青春期和渐渐逼近的老年所感受到的屈辱,每一次都描写得诚实坦率,又透着优雅。
——《星期日独立报》
这是一本回忆录,但……它并没有如一般回忆录那样复述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相反,在生命即将迈入六十四岁之际,奥斯特思考了身体上的痛苦与愉悦、时间的流逝以及记忆的重量。
——《图书馆杂志》
一个走入生命冬季的作家,在一个冬夜对自己一生碎片化的回顾。场景的更迭随机,但却很有意思。翻译出来的语言干净,还有一种迷幻的浪漫。有荒唐事,也有经验教训,当然,生和死是一以贯之的永恒命题。会感动作者的坦诚,也怀疑着他是否还有所隐瞒。但无论如何,这段冬日絮语真的很迷人。
评分奥斯特的文字总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小书,如果不是奥斯特,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不仅仅因为琐碎,而且丧失了他小说中精心打磨的令人着迷的气质。只有读过奥斯特小说的人,才能在这些一个个片段找到互文性的阅读印证。这几乎是唯一的乐趣
评分一个走入生命冬季的作家,在一个冬夜对自己一生碎片化的回顾。场景的更迭随机,但却很有意思。翻译出来的语言干净,还有一种迷幻的浪漫。有荒唐事,也有经验教训,当然,生和死是一以贯之的永恒命题。会感动作者的坦诚,也怀疑着他是否还有所隐瞒。但无论如何,这段冬日絮语真的很迷人。
评分人生季节变换无常,但我们终将进入生命的冬天
评分1706还不错,对21次搬家记忆深刻。
冬日笔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