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郑清茂,中国台湾人, 1933年生,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其间曾赴日研究。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萨诸塞大学,台湾大学日文系及东华大学中文系,为专精汉、和文学之知名学者。着有《中国文学在日本》,译有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 、《宋诗概要》、《元明诗概说》及松尾芭蕉《奥之细道》等多种。
古雅之风—武士之道—人情之美—译笔之精
六十万言足本,周作人未竟之业,终得全貌
四十载磨一剑,林文月撰文力荐,译文典范
《平家物语》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历史小说,塑造了许多广被传颂的武士典型。
在日本文学史上与《源氏物语》并列为二大物语经典,一文一武,菊花与剑,影响极为深远。书中叙述平安朝末期,平家与源氏逐鹿天下,享尽荣华之际,泰极否生,一门大小先后被歼灭的凄惋过程。揭示诸行无常,盛者必衰之理;业因果报,人情义理,尽在其中。而凝练雅致的文体布局下,人物之特出,情节之殊胜,贵族的风华行止,武士的贞亮死节,以及可歌可泣的女性轶事等,莫不感人肺腑。
NHK电视年度红白歌唱对抗,乃源自平家赤帜,源氏白旗。《平家物语》的人物、事迹,每在各种戏剧、谣曲、电影、电视中,衍绎不断。大导演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林正树等,皆据以拍成名片。日本有一珍贵兰花名敦盛草,即纪念十七岁阵亡的平敦盛。他自敌阵脱困跃入海中即可上船,因敌将一句“武士岂可背对敌人”,竟返身上岸应战,惨遭杀害。身上一枝名笛,乃天皇赐其祖父而传下者。临战前夕才吹了一优雅之曲,感动许多敌军。三百多年后,幸若舞《敦盛》是战国强人织田信长的最爱。本能寺之变,重兵围困下,传说信长引火挥刀高唱《敦盛》,自裁于烈焰中。类似凄绝动人故事甚多,流传不断,历久弥新,都是日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本书由深耕汉和文学六十年的郑清茂教授,依据经典“觉一本”,历时多年完成汉译,并详加注释。译本附有珍贵彩色绘卷及年表、系谱、地图等,实乃制作严谨的文学名著。
【恳求诸位豆友一定看清楚版本再评论,这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2月王新禧老师译版,此前已经有N多豆友在《怪谈》误将其他译本做王老师的作品来评价,您的评价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误解,请一定慎重,不要辜负任何辛勤的作者与译者,不要误导后来的读书人】 当这本书沉甸甸的...
评分看《平家物语》是看了2012年大河剧《平清盛》之后,希望了解一些源平时代的历史而看的。相比于电视媒体产物《平清盛》的励志、说教、娱乐现代化,《平家物语》则清淡的多。本人没什么辞藻,想不出什么好的形容词形容这本书,之所以挑了“清淡”一词,是因为故事中处处有...
评分终于读完了《平家物语》。将近800页的篇幅,难以计数的官位人名和神佛知识,让读书仿佛修炼。读第一遍时重情节,心情一味起伏跌宕,今后不知更要重读几遍。但简而言之,我喜欢这部作品。倘若要用三年时间去读懂它,我也是愿意的。 读过第一遍后,《平家物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
评分平心而论,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日本这个国家。其中固然有历史因素,但更多的其实来源于一些曾经看过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我曾涉猎过许多国家的书籍,但只有在这部分作品中,我能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有些病态的压抑、扭曲感。虽然也有人告诉我这只是内心的敏感程度和表达方式的...
评分http://homepage1.nifty.com/heiankyo/index.html#09 里面有一些地图蛮不错的,像是平安京的大内里和内里的平面图,看了才知道,原来"建春门院""建礼门院"这些院号取自内里的宫门名号,又如安元三年的大火,对看书中记述和地图之后,确确实实知道是风起东南,一路向西北延烧. 最特别...
忍着难以理解的人物名字和人物关系看完了,两个译本各有千秋
评分日本第一部军事传记,平家依靠平清盛在朝中的位置,声名显赫,弄权于朝堂,由盛转衰,最终被源家所取代。 传记背后的,是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精神了取代传统贵族的地位。 而屡立奇功却被本族猜忌与诛杀的源义经,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
评分日本文学这种一味以情动人的特色有时挺让人讨厌的
评分可能印象先入为主吧,虽然宣传都说什么日本的三国演义之类的,但实际上呢我还是觉得中国的三国演义比日本的战争物语好看多了。毕竟维新前日本人很多作品都是模仿中国的。
评分日本文学这种一味以情动人的特色有时挺让人讨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