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宁与纳博科夫

蒲宁与纳博科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MaximD. Shrayer)1967年生于莫斯科,他的父母分别为作家达维德•施拉耶尔-彼得罗夫和翻译家艾米利亚•施拉耶尔(波兰)。

施拉耶尔曾就读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毕业于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比较文学系,1995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教授。作为双语作家及翻译家,施拉耶尔出版了很多英文及俄文著作,曾于2008年荣获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2012年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奖。

施拉耶尔的自传体著作包括《期待美国》(Waiting for America)和《离开俄罗斯》(Leaving Russia);短篇小说以《阿姆斯特丹的审判日》(Yom Kippur in Amsterdam)为名结集出版;另外,还出版过3本俄文诗集:《草原牧群》(Табун над лугом)、《美国浪漫曲》(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романс)以及《纽黑文奏鸣曲》(Нью-хейвенскиесонеты)。

施拉耶尔的著作已经被译为德语、克罗地亚语、日语等多个语种。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现在与妻子和两个女儿共同居住在波士顿。

出版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马克西姆·施拉耶尔
出品人:
页数:232
译者:王方
出版时间:2016-4
价格:42.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1686668
丛书系列:大师馆
图书标签:
  • 蒲宁 
  • 纳博科夫 
  • 俄罗斯文学 
  • 传记 
  • 文学研究 
  •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 
  • 美国 
  • 文学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伊凡•蒲宁(1870~1953年),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主要作品有《落叶》《松树》《新路》《乡村》等。1933年其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年)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在美国创作了文学作品《洛丽塔》,这是一部在二十世纪备受关注并且享誉全球的小说。

他们生活于同一时期,也同样是流亡同胞。他们是艺术天才,纳博科夫和蒲宁是传统的自由主义者,是坚定的反布尔什维克者,也是极其复杂的个体。在这本新作中,备受赞誉的作家学者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Maxim D. Shrayer)将两人复杂的文学关系与个人关系娓娓呈现,聚焦于俄罗斯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丰富移民史(从德国和法国移民到美国,后又移居瑞士)。

他们的文学传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铸就的?文学天才的较量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纳博科夫和蒲宁之间的较量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俄罗斯,鲜活了移民文化历史,也给文学蒙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这本书既是一本传记文学,也是一部流亡文化史,将对全世界的读者产生广泛的吸引力。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施拉耶尔系比较文学专业出身,这部作品里也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比较文学的方法。 它基本上是从作者的博士论文衍生而成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 优点: ①作者在材料方面的功课做得很足,对两位作家的诗歌与小说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比对研究,从二人采用的...

评分

前言:蒲宁(现译为布宁)继承了普希金的古典传统,遵循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正统诗义,作品大抵赞美壮丽河山、讴歌乡村与原野,对文坛的新动向茫然木讷。纳博科夫着迷于句子的美感、结构的变幻、意识流的奔腾,跟他文学坐标相近的不是俄国同胞,而是乔伊斯、威廉·福克...  

评分

此书中文版《序》前的页面上有两个宅句,一句摘自《菲雅尔塔的春天》,一句摘自《海因里希》。 但原版(俄文版)的这页是三个句子,第一句是俄文版《菲雅尔塔的春天》摘句,第二句是英文版《菲雅而他的春天》中同一句摘句,第三句是俄文版《海因里希》摘句。 前二句原貌如下...  

评分

前言:蒲宁(现译为布宁)继承了普希金的古典传统,遵循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正统诗义,作品大抵赞美壮丽河山、讴歌乡村与原野,对文坛的新动向茫然木讷。纳博科夫着迷于句子的美感、结构的变幻、意识流的奔腾,跟他文学坐标相近的不是俄国同胞,而是乔伊斯、威廉·福克...  

评分

前言:蒲宁(现译为布宁)继承了普希金的古典传统,遵循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正统诗义,作品大抵赞美壮丽河山、讴歌乡村与原野,对文坛的新动向茫然木讷。纳博科夫着迷于句子的美感、结构的变幻、意识流的奔腾,跟他文学坐标相近的不是俄国同胞,而是乔伊斯、威廉·福克...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意思的主题,作者处理得有些武断和粗糙。纳写过“勤勉的学生致伟大的导师”的信函,不过我以为更多是因为两家世交,蒲宁是比老纳大30岁的长辈,且是文坛名宿,很难说纳承袭了蒲的学统,他们的风格相差太大了,纳早期受象征主义影响,蒲宁厌烦象征主义,因此他意识到了纳的才华,且有夸赞,但很难长期喜欢他的风格,这才是构成两人交恶的原因吧,可能还夹杂了名声的嫉妒。作者使劲找的相互模仿的作品迹象,看上去有点论点先行,不值一提。

评分

3.5;刚踏上文学之路的纳博科夫无疑对蒲宁充满倾羡崇敬,从文体到句式,从意象到结构,无不以蒲宁为灯塔,如重复词汇以达到韵律效果、运用色彩具有的通感作用,甚至短篇小说与诗歌混合成书的做法,从语义学方面来讲,他们也有共同偏好——以分号分割的复杂长句,形成的分句句链,构成独有文体与文风;当后辈的成长速度与方向与预期出现差异时,他们的分道扬镳也在意料之中了,“蒲宁原本把纳博科夫当做自己文学血统的子侄,可年复一年,他竟然长得越来越像异族文化长廊的邻居。” 干货不多。

评分

本书的写作手法有点像微博爆料帖,作者研究两人的书信、言论、作品的痕迹,就像研究微博文章、留言、互动情况,说的貌似有道理,实际上又似乎可以有别的解释。不过也像微博八卦一样有趣

评分

文学理论这么强,叫我这种文盲怎么看得懂啊!!

评分

文人相轻,被做实。100说蒲宁是鄙俗的老人110用鼻子说下流笑话。140蒲宁贬布洛克“无聊冗长”、丑角。全是八卦,无关文学。还是作者的水平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