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民眾:飢餓、社會改革和民族主義》是一部由下至上角度撰寫的抗日戰爭史。全書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核心問題,討論的是抗戰時期的糧食問題,即糧食供應對該時期民眾日常生活及社會心理産生的深刻影響。該部分重點討論糧食供應的極端不足及其對民眾心理的影響,同時涉及日僞統治區、國民黨統治區及抗日根據地的相關應對。第二部分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抗日根據地民眾對日軍殘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動。其中包括民眾如何應對根據地實施的社會改革及根據地針對民眾心態和行動采取的對策。該部分考察的核心區域,是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民眾:飢餓、社會改革和民族主義》與以往著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力爭為讀者提供關於抗日戰爭史的新觀察、新視野。
中國民眾大多以農民為主,更多的關心的是吃飯和安全問題,對於土地認為地主是從祖先繼承而來,剝奪地主土地是非良心的行為,沒有基本的國民意識或者民族意識。隨著抗戰爆發,安全和糧食受到威脅,賦稅兵役越來越重,加上共黨在根據地的意識形態宣傳,深刻的改變瞭廣大區域的社會結構和民眾的思想意識。本書選題很好,不足之處是對民眾的觀察主要集中於一些曆史數據和我黨的一些報刊迴憶錄等資料,較少有民眾的言論或者一手資料,因此結論缺乏一些強有力的支撐。
评分日式研究
评分讀完較為失望。日本人的中國研究書籍,有想法,但很無趣。其材料費的來源有問題,尤其是關於敵後根據地方麵的。其實全書不如後麵所附的幾篇論文更有意思。
评分第一部分和附錄的幾篇論文有價值,第二部分幾乎是太行根據地史料的復述,冗長且缺乏辨彆,讀得犯睏~
评分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早在抗戰時期,晉東南就已學會轉移內在矛盾瞭。但我更關注的是農民在政治運動下的“心性”和“人性”變化。無論是對於抗戰參軍、吳滿有運動乃至婦女解放,其實在具體可操作麵上都是博弈的過程。在一個民智未開,需要“膺懲”的國傢,榮耀和民族都是個人,穩定與安全需求下的外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