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濛德•鬍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國哲學傢,人稱現象學之父。1886年起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教授哲學,1901-1916年分彆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至1928年退休。退休後仍繼續從其“現象學”(phenomenology) 研究。他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指齣意識總是朝嚮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 (即意識的“意義”)。他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
倪梁康,江蘇南京人。1980年南京大學外文係德文專業畢業。1985年南京大學哲學係西方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85年赴聯邦德國弗賴堡大學留學,1990年獲博士學位。1991年迴國。1995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基金,赴德國烏泊塔爾大學進行客座研究。1997年迴國。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館長、中山大學現象學研究所所長、哲學係外國哲學學科負責人。發錶國內外學術論文幾十篇;專著:《現象學及其效應》、《鬍塞爾現象學中的存在信仰》(德文)、《鬍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自識與反思——近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等;譯著:《現象學的觀念》、《現象學的方法》、《邏輯研究》、《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形式主義的倫理學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等;主編:《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鬍塞爾選集》(兩捲本)、《麵對實事本身》等。
《現象學的觀念》是鬍塞爾1907年在哥廷根大學任教時的講稿。1926年,鬍塞爾當時的助手蘭德格雷貝把鬍塞爾的這份用速記方式寫下的講稿譯成一般文字,而後鬍塞爾又在上麵作瞭修改和注釋,準備齣版。鬍塞爾文庫在1947年首先把該書作為《鬍塞爾全集》的第二捲齣版。《現象學的觀念》的産生標誌著鬍塞爾一生思想發展的第二個重要轉摺點。在這部著作中,鬍塞爾在現象學還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瞭嚮超越論現象學的突破,從而成為一名超越論觀念主義者。
看完釋讀後看的這本,太難讀瞭啊啊啊(主要沒瞭解過康德)所以並沒有看得很認真……另外盡管對某些概念看瞭好多遍還是感覺沒瞭解透。 大緻思路是: 先從自然的和哲學的思維態度的批判來提齣如何切中(treffen)認識論的問題中心,即提齣"科學認識如何可能"的論題。 從對笛卡爾"...
評分此書第一遍有不知所雲之感,但馬上再讀第二遍則有酣暢淋灕之感,思維論證十分清晰,至多至多就是語言用詞不熟悉,所以是本不錯的書
評分應讀書會要求,重讀瞭一遍。是書沒那麼可怕:第一講以對認識成效的關切為準,區分齣自然態度和哲學態度,而後闡明認識論優於形而上學且自我奠基,從而,科學之奠基全賴於一門「無前提」之認識論。第二講自笛卡爾式素樸反思起,分齣實項的內在-超越,以求確定性故,應據守實項內...
評分在本科畢業前,我有幸在課堂上接觸到鬍塞爾的思想,作為自己大學四年來發乎興趣的哲學探索的最後一個落腳點。初來乍到的我站在現象學的門外嚮內窺視,驚嘆於其之深不可測。盡管鬍塞爾的現象學極力彰顯“直觀”的作用,但他的學說對於初學者來說卻絕非直觀。鬍塞爾的現象學強調...
評分此書第一遍有不知所雲之感,但馬上再讀第二遍則有酣暢淋灕之感,思維論證十分清晰,至多至多就是語言用詞不熟悉,所以是本不錯的書
讀的太早,沒讀懂多少,需要收藏,慢慢再
评分以往的或自然思維下的認識論是認識符閤對象,思維符閤實在。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在於倒置主客體關係,使對象、實在符閤人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並由此懸置瞭物自體領域,留下瞭主客二分框架下思維與實在之間不可彌閤的鴻溝。鬍塞爾的革命之處在於還原掉物自體領域,放棄客體實在,一切都成為純粹的思維現象。
评分講稿相對來說簡單點,講瞭絕對被給予性,現象學還原,實項(並非實在)內在和內在,對象構造等。很多段落沒看懂或似懂非懂,譯者總結較有幫助,但有關時間的部分依然不解。和康德笛卡爾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又走得更遠。對現象學還原第二階段的具體操作還是不解,如何從個彆到普遍,這不又陷入推理概括和超越瞭麼?如何確保對同一事物的意識意嚮內容不是因人而異的?還是需要閱讀其他書籍纔能真正理解,但作為入門書這本還是不錯的
评分老實說,不知道為什麼把這個列入現象學入門。文本簡練,概念繁多,新手會直接暴死吧。
评分鬍塞爾有毒。讓你成為終身粉的那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