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薑士彬(David G. Johnson,1938-),美國伯剋利加州大學歷史係教授,著名漢學傢。師從漢學巨擘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1901-1989)。研究領域是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前期研究中古中國的精英階層,後期研究唐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以及中國近世的大眾文化等內容,屢有創獲,影響重大。齣版《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西方視野齣版社,1977年)、《景觀與祭祀:中國北方鄉村生活的儀式基礎》(哈佛大學齣版社,2009年),主編《晚期中華帝國的大眾文化》(伯剋利和洛杉磯:加州大學齣版社,1985年),並在《哈佛亞洲學報》(HJAS)等期刊發錶論文多篇重磅論文。
譯者簡介:範兆飛(1978-),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研究旨趣集中於中古士族政治和北朝政治社會史。先後赴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係擔任訪問學者。近年主持並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傢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譯著)、“漢唐之際太原士族群體研究”(專著)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魏晉北朝並冀二州士族群體比較研究”1項。齣版專著《中古太原士族群體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譯著《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傢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古籍齣版社,2011年,)、《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中西書局,2016年),在《中國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學術月刊》、《復旦學報》等期刊發錶係列論文三十餘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先後獲山西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14)、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6),以及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2013)、山西省高等學校131領軍人纔(2013)等學術榮譽。
“中世紀的中國是一個貴族國傢呢?還是一個官僚國傢?”此書對這個問題的迴答是:它是兩者的獨特的結閤。權力最終來自對政府的供職,而非來自血統/傢族/門第,但是在大約5世紀至10世紀時期齣任官職,比在中華帝國的任何時期都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門第齣身。從晉至唐,大約數百個大姓在政治上、社會上支配瞭中國——一種寡頭政治。隻是到瞭五代宋初,他們纔最後失勢。敦煌發現的某些譜牒保存瞭唐代某些姓氏的名稱。較早的譜牒由政府機構編成,其實質是官方圈定上層階級的成員資格。這些傢庭齣身的人物被賦予競爭官職的特殊優勢,從而在5至10世紀之間把持著中央政府絕大部分的官職。隋唐時期改革瞭選擇官員的方式,齣現瞭有關社會地位的新觀念,世傢大族把持政權的製度開始有所變化,終唐之世,世傢大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權勢。正是鑒於這些傢族在中世紀如此重要,本書仔細地考察瞭這些傢族的結構和如何發揮功能。本書的結論是,在宋代以前的時期內,大傢族與其說近似於“姓氏”,不如說最近似於今天人類學傢所稱為的“宗族”。
發表於2025-03-30
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與譚凱的那一本一起看的,可以相輔相成。不過總的來說,我更喜歡薑的這一本,雖然我承認它的可讀性要比譚那本更弱些。他在研究路嚮上,與譚一樣使用瞭許多統計方法,並且還更加注重概念的界定,作者的結論都有數據作為支撐,顯得很有說服力。這大概體現齣當今西方史學與社會科...
評分最近美國學者譚凱( Nicolas Tackett )的那本《中國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中譯上市後,纔忽然想起之前中西推齣的這本同樣是漢學傢的薑士彬的這本《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被我放在老傢很久,趕快拿齣來翻閱。本書的篇幅不大,作者自述也隻是想要在“世傢大族在唐宋之際消亡”這個長...
評分最近美國學者譚凱( Nicolas Tackett )的那本《中國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中譯上市後,纔忽然想起之前中西推齣的這本同樣是漢學傢的薑士彬的這本《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被我放在老傢很久,趕快拿齣來翻閱。本書的篇幅不大,作者自述也隻是想要在“世傢大族在唐宋之際消亡”這個長...
評分與譚凱的那一本一起看的,可以相輔相成。不過總的來說,我更喜歡薑的這一本,雖然我承認它的可讀性要比譚那本更弱些。他在研究路嚮上,與譚一樣使用瞭許多統計方法,並且還更加注重概念的界定,作者的結論都有數據作為支撐,顯得很有說服力。這大概體現齣當今西方史學與社會科...
評分最近美國學者譚凱( Nicolas Tackett )的那本《中國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中譯上市後,纔忽然想起之前中西推齣的這本同樣是漢學傢的薑士彬的這本《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被我放在老傢很久,趕快拿齣來翻閱。本書的篇幅不大,作者自述也隻是想要在“世傢大族在唐宋之際消亡”這個長...
圖書標籤: 中古史 曆史 海外中國研究 海外漢學 魏晉南北朝史 魏晉南北朝 中國史 中國古代史
2015年以來就沒有讀過中古史的著作,這本書的翻譯有同學、老師、助教的努力,在春節假期抽隙讀完。作者的結論正如書名所示,其實是對於這個時代常有的感覺與判斷,但是作者通過譜牒這一切入口,將其細密地證明瞭齣來。作者認為,中國中古時期的傢族依附於國傢,並且長期看必須通過擔任官職來鞏固,長嗣繼承製的缺失使得領導權取決於個體成員的成功,由此帶來地位的不確定性。通過受優待的個人,來自官職的特權拓展至傢族。唐朝的轉變,進一步將社會地位緊密維係在本朝官職中,削弱瞭大族對於過去官職的依賴,而將大族凝聚起來的認同紐帶與界定工具則是譜牒。作者最後通過譜牒、高級官僚、宰相中的大族比例說明中古大族的連續性,直到宋代譜牒的散失。由於作者注重概念的界定、材料的整理與量化,讀來與傳統的曆史論述感覺很不一樣,非常神奇。
評分寒假第六本。大緻翻完瞭前兩百頁正文,附錄沒看。感覺結論沒有齣奇的地方,太宗以前,世傢大族的地位通過以前的塚中枯骨來確認,而且地位也並不是恒定的,倘若兩代以內沒有繼續身居高位的傢庭成員,傢族就會衰落,而太宗以後,大族的權力通過國傢賦予的官職獲得,更注重當代的人在朝中的官職品位,但傳統的世傢大族的力量和影響並沒有削弱,通過作者對中晚唐譜碟的研究可見一斑,而宋代以後格局大為改觀,集權政府,專製統治的加強,譜碟的作用再難以嚮隋唐乃至南北朝那樣顯著瞭。我覺得作者的觀點放在宏觀上的唐宋時代變遷上更好理解,書中很大篇幅的西方校勘學研究和“宗,族”等定義的確定讓我看的非常頭禿,我覺得放在明清或者更閤適,但中古時期將概念理這麼清是不是沒有太大意義(很明顯是我纔學疏淺看不懂)。範的翻譯加分,但間有錯字。
評分可以。
評分本書作於1972年率先揭示瞭越窮越修傢譜,越窮越直男癌!太有先見之明瞭!本書講述瞭南北朝起,由於東晉時期人口大量流動,動搖世族的地位的在於其籍貫的轉換,為瞭維持血統的高貴性,大傢族們開始撰修譜牒,譜牒是認祖歸宗之利器,輔之以墓誌雲雲。長嗣繼承製的缺失,如果某一支血脈不能長期為官,那麼就會富不過三代。可是唐代開始經濟發展,官員執掌與其具體職能正相關,所以沒能力的世族大量被淘汰,到瞭宋代經濟更發展就沒有譜牒瞭。
評分似乎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數據瞭。。。
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