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 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张芸,德语文学博士,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孟薇,德语文学硕士。烟台大学夕卜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
发表于2025-01-21
通往印度次大陆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赫尔曼•黑塞:“最好是一直追寻而永不找到” 文/张猛(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0415) 深夜,一个人躺在狭窄的船舱里,忍受蚊子几个小时的叮咬和嗡嗡声,一阵阵热浪颤抖着袭来。在异国语言编织的沉默中,没人走过来说上只言片语,只有海水涌动着朝船舷扑过来,发出单调的撞击...
评分赫尔曼•黑塞:“最好是一直追寻而永不找到” 文/张猛(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0415) 深夜,一个人躺在狭窄的船舱里,忍受蚊子几个小时的叮咬和嗡嗡声,一阵阵热浪颤抖着袭来。在异国语言编织的沉默中,没人走过来说上只言片语,只有海水涌动着朝船舷扑过来,发出单调的撞击...
评分赫尔曼•黑塞:“最好是一直追寻而永不找到” 文/张猛(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0415) 深夜,一个人躺在狭窄的船舱里,忍受蚊子几个小时的叮咬和嗡嗡声,一阵阵热浪颤抖着袭来。在异国语言编织的沉默中,没人走过来说上只言片语,只有海水涌动着朝船舷扑过来,发出单调的撞击...
评分赫尔曼•黑塞:“最好是一直追寻而永不找到” 文/张猛(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0415) 深夜,一个人躺在狭窄的船舱里,忍受蚊子几个小时的叮咬和嗡嗡声,一阵阵热浪颤抖着袭来。在异国语言编织的沉默中,没人走过来说上只言片语,只有海水涌动着朝船舷扑过来,发出单调的撞击...
评分赫尔曼•黑塞:“最好是一直追寻而永不找到” 文/张猛(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0415) 深夜,一个人躺在狭窄的船舱里,忍受蚊子几个小时的叮咬和嗡嗡声,一阵阵热浪颤抖着袭来。在异国语言编织的沉默中,没人走过来说上只言片语,只有海水涌动着朝船舷扑过来,发出单调的撞击...
图书标签: 游记 黑塞 旅行 赫尔曼·黑塞 德国 印度 随笔 外国文学
由赫尔曼·黑塞所著的《通往印度次大陆》讲述了一生钦慕东方文化的赫尔曼·黑塞终于来到了亚洲。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发出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鄙夷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从文献中汲取的古老哲学与旅行中的见闻掺杂在一起,使这些旅行随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重新向世人勾勒出·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
黑塞的东方之旅。闷热的夜晚,棕色的河水,温热的酒,烈日热风与暴雨,大自然在此处发酵,带着野性的呼唤,又暗藏智慧的凝视。翻译语言挺好的,热带风情跃然纸上,但有时又稍显刻意不自然。黑塞和斯蒂文森间的闲谈让人着迷。全书前部分比后部分更精彩,日记部分基本要点就是[捕蝴蝶...其他...吃了佛罗那睡觉...买蝴蝶...其他...捕蝴蝶...吃了佛罗那睡觉]
评分临时起意的旅行,对一个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也并不是那么好受。几乎每天都在路(海)上不说,黑塞在日记里抱怨跟那对兄弟一起花太多钱,以及后半段斯里兰卡一直腹泻,饱受身体折磨。当然,如果你喜欢跟着他一起在热带雨林捉蝴蝶,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中国人被各种赞美(新加坡和巨港遇到的),以及黑塞发现,兰卡任何人的英语,好像都说得比他好。
评分全书仿佛氤氲着甲板的水汽和东南亚的气味,后半本是逐日旅行日记,前半本是各有主题的散文与诗。很喜欢黑塞在开篇诗中写:最好是一直追寻而永不找到,莫让身边事物紧紧捆缚。
评分文字舒适度和微微的讽刺恰到好处。忘不了那个被蚊子叮咬的亚洲之夜了,还有那充满蛊惑和悲剧意味的、扇动翅膀的印度蝴蝶。
评分看到后面的日记,就会发现黑塞写作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和传说中的一样,他还真的很欣赏中国人哎。还有他竟然也会去抓蝴蝶,这不是纳博科夫的宅爱吗www
通往印度次大陆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