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故乡的图文集。百幅照片,均为作者所摄,呈现乡村的日常生活,记录对逝水年华的追忆,更是对最为本质的故乡的追寻。一片草坡,一截石碑,一处天井,一个石磨,艾菲尔铁塔,柏林墙涂鸦,都寄托了作者的乡愁、折射了作者的探寻。“我是一个追故乡的人,有时候追回故乡,有时候追到天边,有时候追入文字,更多的时候是追进梦里。”一张一张照片,仿若记忆和心路的索引,触发一篇篇思绪,定格下生命中那些“沉重的时刻”。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与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作品有《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中国新革命——〈重新发现社会〉海外版》《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等。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慈悲、温暖,多次获评国家图书馆、《亚洲周刊》、《新周刊》等机构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
《追故乡的人》看到一半左右,才发现原先看过,但是没有一点记忆,如同我对故乡的记忆,存在着许多断片,一大截一大截真实的空白。 我有故乡,地理上的故乡,遗憾的是,我没有回忆过它,或者说甚少回忆,少到以至于我潜意识里觉得我不想它,我也不爱它。事实也是这样吧,我分不...
评分春节假期,我终于读完了熊培云先生的作品《追故乡的人》。 这很是应景,因为春节正是人们跨越东西南北,奔赴故乡的高峰期,骨肉团圆,温暖亲情的画面,在春节被发扬光大,而故乡成为人们聚集的大背景,回家和离家,都是对于故乡的一种重温和惜别。 可是,如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
评分 评分近来重读熊培云的摄影图文集《追故乡的人》,心间腾起细密且温软的感受,十分之美好。 那些从他的镜头里显影的黑白相片,带着久远的、陌生而又熟悉的气息,窜进追踪乡愁的鼻孔,并在他那极简的字里行间,发酵出沁人的纯朴滋味。 也便忍不住一边读一边拿笔大段大段地划上,转而...
评分熊培云是我国近几年很“火”的学者,主要是因为他的几本书,如《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思想国》等。早在五六年前第一次读他的著作时,我还对这位“草根学者”比较欣赏,可是到了后来,愈发发现他的书越来越“虚”,重复、无内...
看知识分子抒情还是蛮舒服~比上一本日本流水账好看多了
评分不看“自序”,从外观上你不会知道这其实是一本黑白印刷的摄影集,而文字是作者二十几天写成的。不看作者,读完后你不会想到这竟是大名鼎鼎的熊培云所著。图片因印刷质量太差不便欣赏,文字又空洞无力,毫无深度。第一次看到引用下一本书文字的作者。而理想国却为这本书做了半年的巡回讲座。难道这就是真实的熊培云?我不敢相信。
评分不看“自序”,从外观上你不会知道这其实是一本黑白印刷的摄影集,而文字是作者二十几天写成的。不看作者,读完后你不会想到这竟是大名鼎鼎的熊培云所著。图片因印刷质量太差不便欣赏,文字又空洞无力,毫无深度。第一次看到引用下一本书文字的作者。而理想国却为这本书做了半年的巡回讲座。难道这就是真实的熊培云?我不敢相信。
评分看过了新书,果然又有种上当的感觉:本书开本不大,里面的插图占了很大比重,页数很多却字数不多,字号不小,但段落行间距很大,看不出为何非得出精装,而且定价还那么高,这不是骗钱是什么?再说内容,依然感觉挺水,一会儿中国一会儿法国,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如果花那么多钱买本这么“水”的书,那真是亏了。
评分多一星给我国。虽然现在不看这种记录吉光片羽为主的书了,但是如果时光倒流二十年,回到少女时代,其实我还是会读的。这样想想也很有意思,浅显又生硬,天真又矫情,但是又不乏真心和思慕,谁没有过那样一个成长的阶段?立定回望,就是故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