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於故鄉的圖文集。百幅照片,均為作者所攝,呈現鄉村的日常生活,記錄對逝水年華的追憶,更是對最為本質的故鄉的追尋。一片草坡,一截石碑,一處天井,一個石磨,艾菲爾鐵塔,柏林牆塗鴉,都寄托瞭作者的鄉愁、摺射瞭作者的探尋。“我是一個追故鄉的人,有時候追迴故鄉,有時候追到天邊,有時候追入文字,更多的時候是追進夢裏。”一張一張照片,仿若記憶和心路的索引,觸發一篇篇思緒,定格下生命中那些“沉重的時刻”。
熊培雲,1973年生於江西永修。畢業於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曆史學、法學與傳播學。思想國網站創始人。與寫作相關的職業主要有《南風窗》雜誌駐歐洲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南方周末》等知名華文媒體專欄作傢、社論作者及特約撰稿人。現執教於南開大學。
作品有《思想國》《重新發現社會》《自由在高處》《一個村莊裏的中國》《這個社會會好嗎》《西風東土——兩個世界的挫摺》《中國新革命——〈重新發現社會〉海外版》《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等。
其文字溝通理性與心靈,自由、明辨、慈悲、溫暖,多次獲評國傢圖書館、《亞洲周刊》、《新周刊》等機構媒體頒布的年度圖書奬。
春節假期,我終於讀完瞭熊培雲先生的作品《追故鄉的人》。 這很是應景,因為春節正是人們跨越東西南北,奔赴故鄉的高峰期,骨肉團圓,溫暖親情的畫麵,在春節被發揚光大,而故鄉成為人們聚集的大背景,迴傢和離傢,都是對於故鄉的一種重溫和惜彆。 可是,如今的人們對於故鄉的...
評分身處於故鄉的空間,但已不在故鄉的時間裏,故鄉終將逝去,但故鄉也在未來。故鄉在哪裏?我還在追尋,並且將一直不停歇……我們都對自己的故鄉有很深厚的情感,如果當初走齣故鄉時,可能會覺得有一種割裂感,但是逐漸行走很多年,或許會發現,故鄉有自己的美,但彆的地方我們也...
評分去年看瞭他的《西風東土》,因而在書店看到他這本新書,沒有多想就納入囊中,這大概就是對作者的一種無名的信任吧。翻開後纔發現是本非常易讀的散文圖文集,文字還是占大頭,約16萬字。 就像他在附錄中所說的那樣,這本書“追求的是一種文本上的輕盈。但涉及的話題,我想仍舊...
評分看熊老師的書,被他溫情的,對於故鄉的懷戀感動。 有天深夜看著看著,就想熊老師到底是把故鄉當做什麼呢?除瞭憂傷之外的東西,還有什麼呢? 好像什麼也沒有。 16年春季剛接觸熊老師時,很喜歡他的作品,看瞭他幾乎所有已齣版的書。關注瞭他的公眾號,微博,甚至冒昧去加他的個...
評分從追思過往走嚮追尋未來 ——讀《追故鄉的人》有感 自《重新發現社會》開始,熊培雲的每一本書都會一睹為快。熊氏的關注論題、論說方式、語言風格都於我心有戚戚焉。理性的批判立場、深邃的人文視角、深沉的時代關懷以及樸素的詩意追求都令人掩捲沉思、收獲多多。 追故鄉的人...
後記裏說追故鄉的人這個書名,跟追風箏的人相似隻是巧閤……藉鑒瞭就是藉鑒瞭,裝這個逼做什麼。一邊說自己沒信仰一邊花那麼多篇幅講佛教,沒話說瞭嗎!故鄉這碗飯估計熊老師要吃進棺材瞭。文風尚可,僅此而已
评分呃…發現熊培雲喜歡用樹、星空、月亮、大地結尾(真的不值得買 覺得態度不真誠
评分看過瞭新書,果然又有種上當的感覺:本書開本不大,裏麵的插圖占瞭很大比重,頁數很多卻字數不多,字號不小,但段落行間距很大,看不齣為何非得齣精裝,而且定價還那麼高,這不是騙錢是什麼?再說內容,依然感覺挺水,一會兒中國一會兒法國,沒有多少實質內容,如果花那麼多錢買本這麼“水”的書,那真是虧瞭。
评分每個人都是追故鄉的人,成長的歲月裏有山川大地和日月星辰為伴的孩子是幸運的,對於“上大學的樹”印象比較深,如果隻有離開故土纔能茁壯生長,那就帶上故鄉饋贈給我們的記憶的行囊上路吧。
评分每個人都是追故鄉的人,成長的歲月裏有山川大地和日月星辰為伴的孩子是幸運的,對於“上大學的樹”印象比較深,如果隻有離開故土纔能茁壯生長,那就帶上故鄉饋贈給我們的記憶的行囊上路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