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星,1968年生,重庆市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2001)、《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2009)、《“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2011)。
发表于2024-12-22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图书标签: 社会学 社会史 教育 教育史 应星 近现代史 历史 近代史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
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习”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
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学生辈的两代人,从三个个案可见,当年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变化走向,取决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场域和局势变化。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真是一言难尽。 上篇比较尴尬,一看到“场域”理论来分析,就有点倒人胃口,不明所以。用一些名词,理一个框架,似乎有点意义,但细想,意义何在呢?到底是丰富还是简化了我们的理解,或者只是鸡肋。。。(可能最近历史的书读多了,药丸,我的炮楼要丢)。 中篇,聚焦1917-1923,蔡元培与北大,论述广,结论明,但似乎还可深入。蔡元培是我很想了解的人物,且作起点。学术社会,恍如一梦。今日大学(体制与内涵)应如何?或可回首再思。 下篇,地方社会与中等学校、国共,历史研究一直的关注;地域与出身、网络与嵌入,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或许应有所作为。有启发,但还是分析得有点简单了。(但是我好像不懂组织社会学,又药丸)。。。 所以,什么是历史社会学呢?
评分历史社会学的每一本著作几乎都会被史学界和社会学界轮番攻击,虽然布迪厄理论套的颇多可议之处,但感觉也并没那么不堪
评分这样写书很容易被历史专业的人鄙视……虽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也许不无新发现。
评分上篇对于新教育的再生产分析十分出色;中篇论述蔡元培的北大改革稍欠佳笔;下篇就中等学校学生与政党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新颖的探讨。
评分想起来王奇生在某个工作坊上揶揄道:应星搞的这一套,我们做历史的还真学不来……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