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05.29讲的这两个因素:第一,治理黄河,让中国人形成了超强的、跨地域的国家权威;第二,为了对付游牧民族的安全威胁,让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早熟。0530为了把中国构造成一个大国,中国的祖先研发了一个超牛的底层操作系统——宗法制。宗法制确立之后,首先落实在嫡长子继承制上...
评分苏老师这么大的野心都写出来了,我也恬不知耻地胡说八道几句吧: 1、试图跨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甚至文学,最后基本没有采用任何学科的规范研究方法,所以,要不就说他是开创了一种方法,要不就是纯粹没有什么方法; 2、试图全局性地解释中国古代制度史并对接“宪制...
评分苏力是法学人士的异类。 苏力可谓典型的吃谁饭,砸谁锅的主。 著名法学院的教授,偏偏不“信仰”法律,致力于去法律之魅。 从《法治的本土化资源》开始,一些年轻法学人被此人带偏,鄙视自己“真诚”信仰法治的先辈们,张口科斯闭口波斯纳,莫名去读费孝...
评分 评分六十岁老者筆耕不辍,写作近五百万字,二十五页中英文参考资料,其中不乏《雷雨》《白鹿原》等近代文学瑰宝,《西厢记》等古代文学名著,乃至《双城记》《呼啸山庄》等外文文学经典,《万历十五年》等二手史料比比皆是,可见苏力老师平生涉猎之广。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
内容和文笔都浮夸
评分内容和文笔都浮夸
评分一本不全面的政治制度史? 学者似乎,都有述史的愿望。 看着玩,别当真,苏力又不是史学家,严格来说就是文章写的很好而已。来源多是二手材料,就当他替我们看书了… 更新,我说错了,什么文章写的好,实在读不下去,早年还算风格独特,现在的感觉是,根本无法驾驭一个汉语长句子,口语化流行语太多,给人的感觉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呢。压根没有论战对象,还摆出一副论战的样子。 很多看法,都是来自其他学科,老生常谈而已,法学家之所以不研究,因为学术分工了啊!有专职的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你爱跨啥学科就跨,用不着反复奚落法学和法学家吧? 多看看书吧,这本书有啥独特贡献? 我讨厌法教义学,可这书也算不上法学吧
评分“一页历史抵过成卷理论。”非常棒的书(因为契合当下的恰好的一些想法,甚至拔高了),至少从我目前的视角看(外行)。一部致力于打破学科界限和框架,打破思维死角(不完全可能)的书,引用的著作许多也mark了。许多文学引用甚至有“过解”的趣味。
评分这最多只能算一大本围绕着【中国何以维系一个巨大政治文化共同体】的阅读札记。一些缺少论文的猜想和功能主义的ex post注解。#随意翻翻# 2018.2.2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