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 )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作者是钱穆。
2007年,也就是10年前,作为给一个姑娘的豆油,写了下面这个书评,一晃十年。 现在看大学写的东西,就像看小时候花脸口红大檐帽的照片,不忍直视。但当时确实这么想,这么装,这么中二,这么nc,还这么不要脸的在豆瓣写了这篇乌七八糟的内容,真是不知说什么好,也没什么办法,...
评分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其重要参考书目之一就是钱穆的这本。于是找来看,果然是两个层级的东西。撇开没看完的《中国近代史》,钱穆的这本书算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历史书中最为严谨的书籍了。虽然只是薄薄一本,两百页不到,但却可以把中国五个重要朝代...
评分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說到行省制度的濫觴其實是元代中央集權高壓統治之計,「行省」其實是「行動的中書省」,行省長官是中央政府 (中書省) 的代表,是由上而下的權力授予,完全沒有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平起平坐的意思,沒有地方自治的概念,沒有權力分讓的安排。錢穆說到...
评分今天要加一个读书群,要推荐一本喜欢的书附带理由,而我这本书刚好还没有写书评,写了权且作为推荐。 其实这两年看的书不少,经典却不多,喜欢的不少,能拿出来推荐的却不多。也是从14年才开始稍微了解一些历史普及,从《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到《明朝那些事儿》到《万历十五...
评分说是读书笔记,不过是从文章里作些摘抄。我想读之前要盘桓两点,一是宾四先生作这些讲演的背景,他的立场;二是放开己之历史受训常识,容纳之再作其他打算。如是方助于理解先生的立论。比如他对封建、皇权、专制、帝国主义、民主、选举和考试等概念的看法。读者当然可以不...
常读常新
评分大师之作,言简意赅,阅读愉悦顺畅。
评分装帧精美,感觉有删减,但仍然增长见识,更新认知,促进思考。
评分好看~喜欢这种形式,深入浅出。
评分1.政治是文化体系一目,应分为两方面:一是人事,一是制度。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2.中国少专讲政治理论的著作并非由于中国人对政治无思想无理论,而是中国读书人多做了官可以实践 3.日子久了好制度会变坏 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4.汉和唐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 中国政治传统观念重质不重量,认为贤者的意见能代表多数,代表舆论和公共意见 5.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之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 6.制度的背后都应有理论和思想 制度有其适用的条件,政治制度是现实的,必须针对现实时刻求变适应 7.不能把历史切断一味模仿外国制度、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名之曰革命 革命本质是推翻制度迁就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