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 )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发表于2025-04-1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写过上一篇“长知识”,有朋友调侃我“省事儿”了,因为我说“与其看我鹦鹉学舌,不如直接读书“。不敢偷懒,有感想都写下来: 160页没打算快快读完,总得写下读后感之后,再行往下读,才没觉着欠着自己的债—-- 不敢偷懒。 先概要说书。 到前几天读完了唐代部分。大体而言...
评分写历史书是需要摆事实讲论据的,否则就变成宣传文集,不值一文了,钱穆的书激情有余论证不足,不是现在我这么评的,而是前人已经这样论述过了 比如你要说满汉如何不平等,那至少要用数量分析把清代历代满汉在各层次官位的人数统计一下再作结论吧,而不是嘴吧张口一张就去引用革...
评分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說到行省制度的濫觴其實是元代中央集權高壓統治之計,「行省」其實是「行動的中書省」,行省長官是中央政府 (中書省) 的代表,是由上而下的權力授予,完全沒有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平起平坐的意思,沒有地方自治的概念,沒有權力分讓的安排。錢穆說到...
评分可以放入“改变价值观”一类。 正如钱穆所说,从来都被教育过往时代的“黑暗”,却从来没有想要去了解过那些时代。课本上教的不过是一些“史实”,没有分析,没有对比,连起码的前后因果关系都没有,更不用谈横向对比。于是历史在印象中就是一片黑暗一片乱麻。读了这书才第一...
评分说是读书笔记,不过是从文章里作些摘抄。我想读之前要盘桓两点,一是宾四先生作这些讲演的背景,他的立场;二是放开己之历史受训常识,容纳之再作其他打算。如是方助于理解先生的立论。比如他对封建、皇权、专制、帝国主义、民主、选举和考试等概念的看法。读者当然可以不...
图书标签: 历史 钱穆 中国历史 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政治学 三联书店 历史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作者是钱穆。
介于科普和专业之间,对历代的政治制度及传统演变娓娓道来。核心的观点是,制度不是冷冰冰的,要注意分析背后的考虑,不要关注条文,要关注用意。
评分介于科普和专业之间,对历代的政治制度及传统演变娓娓道来。核心的观点是,制度不是冷冰冰的,要注意分析背后的考虑,不要关注条文,要关注用意。
评分【藏书阁打卡】受益匪浅、相见恨晚的书籍。钱老将焦点聚焦在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之上,分朝代简述了不同朝代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人才选举、经济赋税、兵役制度,并对其中的制度加以自己的点评。字里行间是能感受出钱老对汉唐强盛的推崇,对宋明的褒贬参半,对清的重法术无制度的大力批判。钱老的提出的观点颇为赞同,不可全盘否定历史,也不可只重制度而轻视现实,任一制度都不能尽善尽美,只有多借鉴、多总结对于当下的改革才更具有意义。
评分二读,简单明了,有意气。制度互相牵连,与人事合则兴,然人事往往不可避免与制度一起僵化,因利益变动人事和制度愈加繁琐自损,迭代不破。底稿乃1952年演讲稿,分汉唐宋明清五代略举大纲,从人事和制度出发,人事略讲,制度则从政府的组织(政府职权的分配)、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方向(先职官,次考试,再次食货),赋税只讲田赋一项;纯从历史事实来比较好坏,根据当时人的意见来说明它的得失。
评分1.政治是文化体系一目,应分为两方面:一是人事,一是制度。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2.中国少专讲政治理论的著作并非由于中国人对政治无思想无理论,而是中国读书人多做了官可以实践 3.日子久了好制度会变坏 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4.汉和唐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 中国政治传统观念重质不重量,认为贤者的意见能代表多数,代表舆论和公共意见 5.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之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 6.制度的背后都应有理论和思想 制度有其适用的条件,政治制度是现实的,必须针对现实时刻求变适应 7.不能把历史切断一味模仿外国制度、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名之曰革命 革命本质是推翻制度迁就现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