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贝尔福,(1904—1976)第三任金洛斯男爵,苏格兰历史学家、作家、记者。
1925年,贝尔福从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随后开始了记者和专栏作者生涯。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贝尔福作为贵族子弟,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在情报部门工作。1944年到1947年,贝尔福赴英国驻开罗使馆任职,总管宣传部门,从此开启了他与中东、土耳其的不解之缘。
1947年之后,贝尔福回到自由职业。终其一生,贝尔福不是在伦敦居住,便是在中东游历,成为中东事务和历史的专家。1952年,贝尔福受英国政府委托,写作了一部经典而极富争议的土耳其国父传记,即《阿塔图尔克:一个国家的重生》。此后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历史作品,包括《希腊肖像》(1956)、《埃及肖像》(1966)、《两海之间:苏伊士运河的建造》(1968)、《摩洛哥》(1971)、《圣索菲亚大教堂:一部君士坦丁堡的历史》(1972)等。《奥斯曼帝国六百年》(1977)是他写作生涯最后一本书,雕琢多年,但他生前却没能看到这本人生集成之作的出版。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从此,“胜利”愈发成为一种奢望: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制度、科技上都被欧洲赶超了。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新与旧的交锋异常残酷,一些大臣甚至苏丹为了改革事业献出了生命。
帝国的改革亦步亦趋,而世界近代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独立运动却来得无比迅猛。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 奥斯曼帝国史,即土耳其的古代、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世界近现代变迁必不可少、又常常忽略的一块拼图。奥斯曼帝国的国运兴衰,强时称霸欧洲,弱时被欧洲赶超、欺凌,加上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使得土耳其成为理解近代全球力量变迁绝好窗口。从这里,你在了解土耳其自身的同时,也将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现代欧洲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2. 历史读者的感官盛宴!本书作者曾受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称赞,说作者兼为“形象刻画的大师”和“叙事写作的大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作为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完美诠释作者的大师文笔。傲视欧亚群雄的伟大苏丹,被守旧势力烧死在塔楼中的维新大臣……洋洋洒洒的奥斯曼历史,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
3. 土耳其时政局势动荡,牵动欧亚两洲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这个地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交,背负数百年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国家,为何如此重要?这部奥斯曼帝国通史将给你答案。
4. 土耳其旅游访古、感受风情的必备读物。土耳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本书让你不再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你将对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伊兹密尔的古城、地中海岸的秀丽风光都有不一样的亲切。
5. 你是否是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那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也将让你一见如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白色城堡》等书背后的历史布景。
6. 土耳其与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到了近代又一同沦为欧洲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落后被欺者。近代的土耳其史称“西亚病夫”。是什么导致了中土两国的相似命运?了解土耳其的历史命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近现代世界。
16世纪,立法者苏莱曼从古老的伊斯兰教法汲取精华,将他的帝国塑造成了穆斯林国家乃至世界的典范; 19世纪,改革者马哈茂德和他的继任者们处处受乌理玛阶层的掣肘,立宪的道路偏向了专制与反动。 可谓成也伊斯兰,败也伊斯兰。 从一个打个哈欠也能让欧洲颤抖几分的中东巨人,沦...
评分公元13世纪,在蒙古铁蹄横扫小亚细亚地区后,出现了地区权力真空,奥斯曼人在其杰出的首领奥斯曼的带领下,逐渐强盛起来,在随后几代继任者的领导下,将一个小部落打造成一个强大帝国。随着征服者默罕默德攻占君士坦丁堡,苏莱曼大帝南征北战,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
评分 评分读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后再读这本,轻松很多。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着重描述奥斯曼帝国与外部世界如何通过战争或外交方式的联结,后者更着重于奥斯曼帝国内部宗教、法律、行政、军事、经济体系的建构上,并对历代苏丹的功过进行了评价。 奥斯曼帝国的建国、称霸历...
要不要征服欧洲?要不要跟随欧洲?要不要加入欧洲?——可以说土耳其600年来考虑的是这三个问题
评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别的很多书里面“奥斯曼”就是一个始终远远站在对面的“那个国家”“那些人”。历史小说里航海家总要躲着“土耳其人”,近代的欧洲国家总是有种“土耳其人要来了”的紧张气氛,新航路发现是因为“土耳其人堵住了去往东方的路”。《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就把这种聚焦中欧和西欧的视角往东方挪了1000公里,然后你会发现这里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评分翻译流畅,推荐。纸质一般,有错字。
评分非常规整的政治史书写,对历代苏丹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建基于土耳其民族认同与穆斯林宗教的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发展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不同宗教与民族的包容。这种包容性加上实用主义的考量,让他们创造性地发展出由被征服的基督徒所组成的“奴隶之家”等一系列行政制度,既保证了帝国的稳定,又杜绝了穆斯林世袭带来的危害。在连续几代英主的统治下,帝国蒸蒸日上,最终在苏莱曼时代达到了顶峰。但不同宗教的矛盾,奴隶之家制度与穆斯林的冲突,以及过于依靠苏丹个人能力都为帝国的衰落埋下了隐患。从外交来看,奥斯曼帝国先后作为基督教世界的威胁和各国用来制衡彼此的工具而存在。无论是强盛还是衰弱,这个庞大的帝国具有一种奇特而顽强的生命力,甚至比计划要瓜分它的对手多存续了一个世纪。(略枯燥)
评分4.5;前半本辉煌流丽,后半部陷于写史流水账+拥英视角,总体可读,尤配以地图国界变迁+周边国兴衰蔚为壮观。发源游牧,具出色军事能力,东征西伐扩大版图,缓慢渗透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东方开始碾压西方,成为联结欧亚的贸易中心,称霸海陆,是罕见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对比轨迹接近的天朝,可参照出宗教信仰对稳固政权的凝结性),难得的是亦能兼容并蓄,包容多元文化/宗教,保护人文艺术,苏莱曼时期达至巅峰。每个王朝的衰落亦惊人相似,各种内讧、腐败大伤元气,君主排斥改革、保守专政;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殖民扩张+俄罗斯的崛起,衰朽帝国成为制衡(欧/俄)砝码得以苟延,各附属国纷纷独立(可侧面了解希腊波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埃及等国的血泪史),对亚美尼亚的残忍屠杀震惊世人,一战火焰终于焚毁了这个曾经荣耀的泱泱大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