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国之际

乡国之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佳贵
出品人:
页数:29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5
价格:9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9136197
丛书系列:复旦博学文库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思想史
  • 地方史
  • 温州
  • 社会史
  • 知识转型
  • 晚清
  • 浙江
  • 乡土
  • 家国
  • 记忆
  • 变迁
  • 人文
  • 叙事
  • 土地
  • 情怀
  • 传承
  • 岁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议题,但目前所论多集中于相关文本的知识思想“内容”,或默认个别通都大邑的转型过程“代表”了全国的情况。本书以晚清浙江省温州府为个案,将“地方”置于“知识转型”之前,且突出某一当事人群体——地方“士人”的视角,为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某一相对“边缘”之地为焦点,将知识观念变迁在地域上的展开作尽可能立体多维的再现,以此检视晚清阶段知识转型“地方化”的可能机制及其可能的限度。

近代知识转型“地方化”的过程,至少在晚清阶段亦可颇具地方能动性,其间中土既有的、相对边缘之地对于知识学术潮流的参与途径或“分享”方式,辅以西力东渐造成的人员与知识信息流通形式的变化,乃是“转型”赖以在地发生的前提。可吊诡的是,此一地方在转型中趋向“国家”的“统合”进程,终却可能加剧了本国内部知识思想版图及社会的“分裂”;其中一度集中体现能动性的晚清地方士人,之后亦由革新的重要推手变为革新的重点目标,几不复有起而“预流”的希冀与能力。通过对该历史进程尽可能动态化的梳理,这份吊诡的形成机制,或可在一相对微观的层面得到某种初步的说明。

作者简介

徐佳贵,1986年生,浙江瑞安人。2016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在《近代史研究》、《史林》、(台)《新史学》、(台)《“中研院”近代史所集刊》等刊发表论文及书评数篇。当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知识转型、地方/区域文教史。

目录信息

总序/钟扬
序——地方的消失/章清

绪论
一、“地方”
二、“士人”
三、“知识转型”

上编 地方知识转型的发端(19世纪中叶至1901)
第一章 地方士人与传统文教之变(19世纪中叶至1895)
第一节 科举概况
第二节 “永嘉之学”
第三节 “经史”与“汉宋”
第四节 多元化倾向
一、金晦
二、陈虬
三、宋恕
小结
第二章 地方士人与西力东渐(19世纪中叶至1895)
第一节 开埠通商与交通之变
一、温州开埠
二、交通之变
第二节 地方士人与西“学”
一、走出去
二、传进来
三、对西学认知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地方士人与西“教”
一、传教与教士兴学
二、地方士人与民教冲突
小结
第三章 共预“维新”(1895-1901)
第一节 教学研习机构
一、瑞安学计馆
二、瑞安方言馆
三、瑞安务农支会、温州蚕学馆
四、瑞平化学学堂
第二节 订报办报
一、订报
二、办报
第三节 其他地方士人的观感与经历
一、林骏、张棡
二、刘绍宽
小结

下编 文教“新政”的地方回应(1902-1911)
第四章 学堂之兴
第一节 自行摸索阶段(1902-1905)
一、瑞安
二、平阳
三、乐清
第二节 体制化(1905-1911)
一、从学务分处到学务总汇处
二、经营府城学堂
第三节 中心转移之后(1905-1911)
一、属县学务的困境
二、县“公立”中学堂存废之争
小结
第五章 士人兴学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文教“新政”中的士人与教会
一、庚子教案的善后
二、教会教育的发展
三、地方士人的调适
第二节 “国民”教育
一、塑造“国民”
二、体制化的“国民”教育
小结
第六章 新旧递嬗与地方士人的心态变迁
第一节 地方士人与科举停废
一、科举停废的地方回应
二、从科场到学堂的身份转换
三、“旧学”与“旧制”
第二节 “外向”的学堂教育
一、从边缘府县到通都大邑
二、游学域外
第三节 地方士人与“学”之新旧
一、“新政”阶段的新学之接受
二、旧学、“孔教”与“国粹”
小结

结语
一、革命
二、革命之后
三、地方知识转型:如何可能?
四、“地方”与地方士人的近代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博士论文修改的专著,这本书出乎意料之外地好。近五十万字的篇幅,用到大量温州地方材料,史料基础非常扎实。我本来以为那么多材料读起来会很累,其实恰恰相反,因为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所以反而可以读得很快,不是具体做温州的人完全可以把大部分史料快速浏览过去,只看作者论述。作者论述能力非常强,一方面纵向扎根于史料,一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有横向的联系和对话,把“地方化”视角落到实处,叠有新见,又不故作惊人语。具体的观点在短评中说不太清楚,只谈两点印象最深的:1、新学不必然是西学,晚清永嘉之学本身会通汉宋的开明态度,有助于接受西学。2、清末新政期间,国族构建和国家扩张两方面并存,地方士绅甚至乐于推进国家在地方的扩张,排斥的主要是不能理解也没获得好处的底层民众。

评分

一本史料与理论兼具的好作品

评分

★★★★★ 赴沪火车上二刷。惭愧得是于我而言最有用部分是开头综述关于清季知识转型的三种主要不同研究取向与脉络的系统梳理,其他部分全作故事来看了。另书中讨论温州,却总想起芜湖,尽管同是地理与文教双重意义上江南边缘的二者差别还是蛮大的

评分

作为博士论文修改的专著,这本书出乎意料之外地好。近五十万字的篇幅,用到大量温州地方材料,史料基础非常扎实。我本来以为那么多材料读起来会很累,其实恰恰相反,因为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所以反而可以读得很快,不是具体做温州的人完全可以把大部分史料快速浏览过去,只看作者论述。作者论述能力非常强,一方面纵向扎根于史料,一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有横向的联系和对话,把“地方化”视角落到实处,叠有新见,又不故作惊人语。具体的观点在短评中说不太清楚,只谈两点印象最深的:1、新学不必然是西学,晚清永嘉之学本身会通汉宋的开明态度,有助于接受西学。2、清末新政期间,国族构建和国家扩张两方面并存,地方士绅甚至乐于推进国家在地方的扩张,排斥的主要是不能理解也没获得好处的底层民众。

评分

作为博士论文修改的专著,这本书出乎意料之外地好。近五十万字的篇幅,用到大量温州地方材料,史料基础非常扎实。我本来以为那么多材料读起来会很累,其实恰恰相反,因为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所以反而可以读得很快,不是具体做温州的人完全可以把大部分史料快速浏览过去,只看作者论述。作者论述能力非常强,一方面纵向扎根于史料,一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有横向的联系和对话,把“地方化”视角落到实处,叠有新见,又不故作惊人语。具体的观点在短评中说不太清楚,只谈两点印象最深的:1、新学不必然是西学,晚清永嘉之学本身会通汉宋的开明态度,有助于接受西学。2、清末新政期间,国族构建和国家扩张两方面并存,地方士绅甚至乐于推进国家在地方的扩张,排斥的主要是不能理解也没获得好处的底层民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