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历史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主任委员。
“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故此,基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自有其必要性。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讲述如何自学东渐,中国学科如何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萌芽、成长。
评分讲述如何自学东渐,中国学科如何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萌芽、成长。
评分讲述如何自学东渐,中国学科如何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萌芽、成长。
评分讲述如何自学东渐,中国学科如何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萌芽、成长。
评分迈出年代、学人和制度范畴的野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