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希霍芬于1868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蒂森,李希霍芬的学生,《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其根据李希霍芬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将该书翻译成中文,首先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提供了依据,其次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发表于2025-02-02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无论马噶尔尼还是李希霍芬,都是从他者的眼睛看大清,看民族。他们有的几乎具备今天白左的政治正确与克制,比如马噶尔尼,有的比较坦白直率,比如斯当东还有李希霍芬。 越看越觉得国还是那个国,人还是那个人!尽管免裆裤换成西装裤,镇远定远换成了Su33和瓦良格,但大多数人深...
评分无论马噶尔尼还是李希霍芬,都是从他者的眼睛看大清,看民族。他们有的几乎具备今天白左的政治正确与克制,比如马噶尔尼,有的比较坦白直率,比如斯当东还有李希霍芬。 越看越觉得国还是那个国,人还是那个人!尽管免裆裤换成西装裤,镇远定远换成了Su33和瓦良格,但大多数人深...
评分没有预想中的好玩,有点流水帐的意思,断断续续读了下去。当然这本书对后来的地质研究影响很大,里面还分析煤层的分布等,大部分内容其实一般。比如每天启程赶路,都要抱怨下中国小工或者船员的懒惰耍滑,一路上再吐糟下当地的脏乱差和老百姓的仇外或者没完没了的好奇心等等,...
评分最早知道李希霍芬这个人,是因为“丝绸之路”一词是由他首次提出的。后来,在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里,读到他分析黄土高原成因的文字,才知道他是个大地理学家。当然,也知道他是个德国贵族,因为他姓冯。 知道他写有关于中国地理方面的煌煌巨著,但没曾想他还有这本游记,虽然这...
评分图书标签: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1833—1905),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是第一位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学者。本书收录了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间的中国考察日记及部分手稿、私人信件,由其学生整理而成。本书文笔生动流畅,除真实地反映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外,也记录了其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弥足珍贵。另外,李希霍芬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国际问题的认识,也发人深省。
这次是真看完了 充满景仰。李氏的正直 洞见 学术造诣 处事能力 孜孜不倦的求索 都太让人敬佩。接下来瞅瞅斯坦因。 另外这还是特别的时代风物注脚 太平天国后 同治回乱当时
评分迄今为止读到过最为庞大的地理历史之书,串完了一百多年前发生在祖国大地上形形色色之人之事,栩栩如生,好不畅快!
评分(2020.11读毕) ①对于朝鲜人的服饰有很细节的描写。 ②可以留意一下德语拼写的东亚地名。 ③嘲讽了一波剃发易服。 ④沈阳的戴眼镜小哥哥好好看噢可是没有时间观念只知道干坐着浪费时间。 ⑤湖南人超凶的,超排外的,超功利的,特别岳麓书院那些学生。 ⑥本书凶恶计量单位是湖南人,然后汉口人也很凶,云南人和湖南人差不多。 ⑦提到回乱。 ⑧提到了包邮区被太平天国折腾成了什么样子。 ⑨北京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真差。
评分地质学家的旅行笔记,大多是流水账而已。个别地方还有些意思,比如北京城种种的贫穷破败,清末各省的「里」长短不一,回乱之后关中农村凋敝,中国人经常故意指错路把洋人往人多的地方引以便引起围观,山西抻面的详细做法至今不变。
评分算是比较客观的了,涨知识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