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權利而鬥爭

為權利而鬥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魯道夫·馮·耶林

德國著名法學傢,1818年8月22日生於德國奧利西。自1836年起,先後求學於海德堡、哥廷根、慕尼黑及柏林,1842年獲得柏林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1843年,耶林在柏林大學任教,主要講授羅馬法,之後在巴塞爾大學(1845年)、羅斯托剋大學(1846年)、基爾大學(1849年)、吉森大學(1852年)、維也納大學(1868年)、哥廷根大學(1872年)任教。1892年9月17日,在哥廷根去世。著有《羅馬法的精神》《法律的目的》《為權利而鬥爭》《羅馬法發展史》《羅馬私法的債務關係》等作品。

譯者劉權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德國漢堡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青年“龍馬學者”,數字經濟與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人工智能與網絡法教研室主任。《財經法學》編輯。2017年入選北京市首批“百名法學英纔”培養計劃。在《中國法學》等期刊上發錶論文30餘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發錶評論20餘篇。主持教育部、司法部、民政部、中國法學會、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等省部級課題多項。曾獲首屆“應鬆年行政

法學優秀成果奬”、第六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奬”、首屆“方德法治研究奬”、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30周年“優秀成果奬”等多個奬項。

出版者:法律齣版社
作者:魯道夫·馮·耶林
出品人:
頁數:90
译者:劉權
出版時間:2019-4-1
價格:38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19732547
叢書系列:天下·博觀
圖書標籤:
  • 耶林 
  • 法理學 
  • 法律 
  • 法學理論 
  • 法學 
  • 哲學 
  • 2019 
  • 法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樣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從曆史法學派的捍衛者,到概念法學的追隨者,再到利益法學的開拓者。耶林的法學作品中有三部特彆引人注目:《羅馬法的精神》、《為權利而鬥爭》和《法律目的論》,雖然它們並不一定稱的上耶林*著名的作品,但卻標誌著耶林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

本版譯著:

一.內容:以1913年德文版本譯製而成,1913年版本相較德文第*版在少數段落與注釋上有增刪。增加瞭標題、說明性注釋與附錄。

二.章節:《為權利而鬥爭》德文原著用空行隔開,區分為六大部分。為瞭便於閱讀,便於讀者快速把握不同部分的核心思想,譯者將譯文分為六章,並根據內容提煉瞭6個中文標題。此外,在原著32個注釋的基礎上,增加瞭6個說明性注釋。在譯文後,還增加瞭2個附錄,一個是耶林1872年在維也納的離職演講稿,另一個是耶林的生平及思想簡介。因而,重譯本的內容和其他版本不同。

三.翻譯風格:本版更傾嚮於漢語閱讀習慣,更符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今天在網上和朋友爭論一個觀點,有一個法律界的朋友推薦瞭一本書,感覺甚為推崇與尊敬,我在網上一搜,卻僅是一個六韆餘字的演講稿,可是一但讀起頓覺微言大義,不同凡響,作者是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傢耶林,要知道此文可能寫於1872年左右,也就是距今一百多年以前,但...  

評分

“權利”與“鬥爭”在德文中係同一詞,耶林所指為權利即為法律,權利是其錶現,而鬥爭則是形式。為論述鬥爭這一形式的閤理性與必要性,全書從三個方麵對鬥爭的基礎進行瞭闡釋。   第一部分是法與權利的多義性與不可分割性。就作者本人而言,recht本身就包含瞭兩層含義,...  

評分

呼籲教育部推薦這本書幾乎沒什麼指望,他們隻會推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讀物。但作為法學院的老師請本著對教育負責,對學生負責,對法學負責,對曆史負責的態度嚮學生們推薦這本書。與其講那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社會主義法治,還不如讓學生多讀讀名著,我大學畢業後扔瞭很多教...  

評分

一嚮喜歡文字的自己,第一遍,我是將它作為文藝作品來讀的,實在是無法理解它為什麼會成為法學的經典名著。隻因為它的文字優美雋永,並充溢著理想主義的激情?隻因為遣詞造句的精美,使人心曠神怡?但研讀之後,就不這樣幼稚的認為瞭,其嚴密的邏輯和精深的法理分析,更使人如...  

評分

西方的法學經典著作往往有兩大特點,一是簡潔卻含義豐富的語言,二是澎湃於字裏行間的激情。 相形之下,耶林的這本書在第二點上尤為突齣。他的思想,穿越曆史的時空,跨越大陸與海洋,在一百多年間,鼓蕩起無數個法律人的心靈。 不贅評,以下是文章摘要。 ...  

用戶評價

评分

法不是如語言般自然生成,而是艱苦鬥爭的結果。對權利的侵犯不僅僅是對簡單利益的侵犯而是對人格的侵犯,躺在權利上的懶惰者成瞭社會的蛀蟲。國傢最好的政治教育就是教導民眾法感和為捍衛私權而鬥爭,法感是痛苦的道德感受。社會法學傢一定會受到耶林的影響。不過耶林以債權糾紛為例批判當時的民法隻填補損失而不懲罰主觀不法,即使從現在的民法來看似乎無法完全認同,但他恰恰又用中期羅馬法說服瞭懲罰性賠償的閤理性(隻要不涉及刑罰),他若能見到德國民法典齣颱又會有什麼高見呢?這個譯本前後的序與附錄對於係統理解這本書很有幫助,不能隻沉醉於被激昂文字感染。

评分

論證簡單,文采斐然,讀得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隻不過其結論與論述在今日都已經被常識化瞭。另外,耶林論述的時候說:“史前時代曾有一種潮流,即把真實、坦率、忠誠、赤子之心、虔誠的信仰等所有美好的秉性,都賦予給瞭史前時代。在這樣的土壤中,拳頭和刀劍都派不上用場,無需其他驅動力,隻靠法律信念的力量,法律就能枝繁葉茂。但是虔誠的史前時代正好相反,帶著野蠻、殘忍、不人道、狡猾、惡毒的特徵,如今已人盡皆知。那種認為史前時代比其後的所有時代,更容易産生法律的觀點,實在很難以讓人信服。”對此想到的是孔孟推崇的堯舜之道,可做以後學到這裏來瞭之後的一個參照。

评分

這個新譯本相對鄭老師譯本,文筆要更加流暢。雷磊老師20多頁的序言更是詳細嚮我們介紹瞭本書在耶林思想體係中的位置。法感很重要,拋棄法感的法律人意味著自我閹割。

评分

2020年4月19日於A開始閱讀。

评分

和平與享樂隻能是前赴後繼刻苦努力的産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