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馮·耶林
德國著名法學傢,1818年8月22日生於德國奧利西。自1836年起,先後求學於海德堡、哥廷根、慕尼黑及柏林,1842年獲得柏林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1843年,耶林在柏林大學任教,主要講授羅馬法,之後在巴塞爾大學(1845年)、羅斯托剋大學(1846年)、基爾大學(1849年)、吉森大學(1852年)、維也納大學(1868年)、哥廷根大學(1872年)任教。1892年9月17日,在哥廷根去世。著有《羅馬法的精神》《法律的目的》《為權利而鬥爭》《羅馬法發展史》《羅馬私法的債務關係》等作品。
譯者劉權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德國漢堡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青年“龍馬學者”,數字經濟與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人工智能與網絡法教研室主任。《財經法學》編輯。2017年入選北京市首批“百名法學英纔”培養計劃。在《中國法學》等期刊上發錶論文30餘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發錶評論20餘篇。主持教育部、司法部、民政部、中國法學會、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等省部級課題多項。曾獲首屆“應鬆年行政
法學優秀成果奬”、第六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奬”、首屆“方德法治研究奬”、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30周年“優秀成果奬”等多個奬項。
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樣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從曆史法學派的捍衛者,到概念法學的追隨者,再到利益法學的開拓者。耶林的法學作品中有三部特彆引人注目:《羅馬法的精神》、《為權利而鬥爭》和《法律目的論》,雖然它們並不一定稱的上耶林*著名的作品,但卻標誌著耶林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
本版譯著:
一.內容:以1913年德文版本譯製而成,1913年版本相較德文第*版在少數段落與注釋上有增刪。增加瞭標題、說明性注釋與附錄。
二.章節:《為權利而鬥爭》德文原著用空行隔開,區分為六大部分。為瞭便於閱讀,便於讀者快速把握不同部分的核心思想,譯者將譯文分為六章,並根據內容提煉瞭6個中文標題。此外,在原著32個注釋的基礎上,增加瞭6個說明性注釋。在譯文後,還增加瞭2個附錄,一個是耶林1872年在維也納的離職演講稿,另一個是耶林的生平及思想簡介。因而,重譯本的內容和其他版本不同。
三.翻譯風格:本版更傾嚮於漢語閱讀習慣,更符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發表於2025-05-24
為權利而鬥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今天在網上和朋友爭論一個觀點,有一個法律界的朋友推薦瞭一本書,感覺甚為推崇與尊敬,我在網上一搜,卻僅是一個六韆餘字的演講稿,可是一但讀起頓覺微言大義,不同凡響,作者是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傢耶林,要知道此文可能寫於1872年左右,也就是距今一百多年以前,但...
評分 評分“為權利而鬥爭”這句口號對每個法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麵對“究竟為什麼要為權利而鬥爭”,“在權利遭遇強權時該怎麼辦”等問題,人們采取的政法實踐卻往往與此宣言背道而馳。善良和善於忍耐的人們常常認為,權利是可以放棄的,而擁有強權的人們則常常認為,權利是...
評分圖書標籤: 耶林 法理學 法律 法學理論 法學 哲學 2019 法學
真是對耶林佩服的五體投地,我這種看書時想方設法也要杠的杠精都找不齣什麼問題來。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可能就是耶林的理論過於理想化瞭吧,號召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權利去鬥爭帶來的成本實在是太高。當然其對法律與邏輯關係的闡述,將法律與權利放在對等的高度以及“法感”這一概念的偉大創構,足以令每一個法學生反思 ps:翻譯過於垃圾,有些語句都不通順,甚至意思都翻錯瞭,還得對著彆的譯本看
評分法的形式就是現實鬥爭的縮影。
評分句子讀的怪怪的。書挺好看
評分在此版本之前存在多個版本:薩孟武的《法律的鬥爭》,王澤鑒在《民法總則》開篇引用瞭該版本內容,鬍寶海譯的《為權利而鬥爭》,鄭永流的譯本。總體而言,鄭永流的流傳更廣,且更切近原文,但翻譯比較晦澀,這是鄭老師自己所稱的追求“信”。相比而言,劉權譯本更通俗易懂。讀起來並不晦澀,難懂,值得一讀。
評分法的形式就是現實鬥爭的縮影。
為權利而鬥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