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9.9—1910.11.20)
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世袭伯爵
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带到喀山抚养
十六岁考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后退学回乡,投身农奴制度改革
二十三岁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三十四岁结婚,与妻子前后共育有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
1910年11月10日,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秘密离家出走
途中患上肺炎,10天后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内容简介】
因为和法国女教师的关系被妻子多丽发现,奥勃隆斯基家里彻底乱了套。
他只好请求自己的妹妹安娜·卡列尼娜,来家里处理种种困境并安抚多丽。
可安娜偏偏在下火车的时候,碰到弗隆斯基。
安娜,不能用词语描绘她特别的美与气质。丈夫是彼得堡的高官,那“著名的卡列宁”。
弗隆斯基,非常富有、漂亮、聪明、高贵,碰到安娜之前,和少女吉蒂一片火热,所有人都以为他将在下一场舞会向吉蒂求婚。
他们就是偏偏遇见了,在第一部第18节那个著名的段落。
所有人的命运在这一刻被写好。
还有列文,托尔斯泰化身在书里的影子。他以不同的选择获得幸福了吗?
【编辑推荐】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福的家庭自有其不幸福之处。
◆“吉蒂每天都能看见安娜,也爱上了她,想象她一定会穿淡紫色的衣裳。但现在,看到她一身黑色,吉蒂觉得自己并不了解她的全部魅力。她现在看见的是一个全新的、出乎自己意料的安娜。现在她明白,安娜不能穿淡紫色,而她的魅力恰恰在于她总是从自己的装束中凸显出来,而装束在她身上从来都不显眼。配着华丽花边的黑色长裙穿在她身上并不显眼;这不过是个框架,显眼的只有她,简单、自然、优雅,快乐又充满活力。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是我读过的最伟大最完美的小说——虽然结尾时列文那让人厌烦的、说教式的神学和和平主义思考添加了一点杂音。相比之下,《悲惨世界》是拼凑式的,《尤利西斯》带有一种远离生活的博学的书生气,《追忆似水年华》的深邃也部分地迷失在错乱爱欲的颓废中,...
评分 评分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厚实的一部文学名著,托尔斯泰的传世三部巨著之一,在高中仅读的几本经典名著中,也曾有过《复活》,但已完全忘记。待稍晚些时候,拜读他的《战争与和平》,便可以通过罗兰罗兰的《名人传》,较为深入理解这位世界文豪生平及精神世界。 很难想...
评分每天断断续续地,在网页上读完了《安娜·卡列宁那》。怀着对长久以来对老托的偏见,和对老陀的偏爱,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评论:就小说的艺术而言,老托是胜于老陀的。言之有理。不过有趣的事也在这里,正是由于出色的全局掌控和局部...
评分在一些可以复制的作品中,叙事内核往往是“动机形”的,充满了可以复制的“情节理性”。而在托的笔下,作品的内核却是“发展形”的,驱动人物的是纯粹的非理性因素。 书中的两位主角,列文和安娜,一个因为爱而生,一个因为情而死。托尔斯泰并没有跳脱出来去论述二者的结局因何不同,没有以作者的身份去总结和表述,而是在最后两个章节,完全通过两个人物的主观视角,来完整真实地呈现了他们眼中的世界。 安娜和列文都是真诚的,既有可爱发光的一面,也都有心灵中的阴影。两个角色很少共同出场,但却贯穿全书,联结着所有的角色,在托尔斯泰这里,你总是能看到天才的艺术与充满怀疑的思想的结合。 他少了份直觉和诗意,有些时候显得又笨拙又啰嗦,但你无法否认他的真诚,他对作品的精雕细作,和他文字中生命的温度。
评分历史文化不一样,对安娜的评价也会不一样。比起安娜,我更喜欢吉蒂。但我又钦佩安娜的勇气!
评分一千多页的长篇小说,描写家庭,婚姻,生活 不喜欢那些平平淡淡的描写,更喜欢剧情性的故事,比如列文和吉蒂曲折的婚姻之路 文中有很多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我感觉很无趣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列文,尽管他思想活跃,会有疑心,如若换作是我,很多时候也会像他那样去做 我不喜欢安娜,人的所作所为终会影响自己的命运 不把读书当成任务,要当做享受,这是我想要做到的
评分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伪命题,就是爱情和婚姻。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这么认为。
评分在一些可以复制的作品中,叙事内核往往是“动机形”的,充满了可以复制的“情节理性”。而在托的笔下,作品的内核却是“发展形”的,驱动人物的是纯粹的非理性因素。 书中的两位主角,列文和安娜,一个因为爱而生,一个因为情而死。托尔斯泰并没有跳脱出来去论述二者的结局因何不同,没有以作者的身份去总结和表述,而是在最后两个章节,完全通过两个人物的主观视角,来完整真实地呈现了他们眼中的世界。 安娜和列文都是真诚的,既有可爱发光的一面,也都有心灵中的阴影。两个角色很少共同出场,但却贯穿全书,联结着所有的角色,在托尔斯泰这里,你总是能看到天才的艺术与充满怀疑的思想的结合。 他少了份直觉和诗意,有些时候显得又笨拙又啰嗦,但你无法否认他的真诚,他对作品的精雕细作,和他文字中生命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