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记者。曾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在《花城》《上海文学》《小说界》《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已出版《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我们的命是这么土》《从出生地开始》等书,其中,《青苔不会消失》获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暨年度致敬作家。《世界》获得2018年南都十大好书。另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等。《寂静的孩子》是其2019年最新非虚构作品。
发表于2024-10-31
寂静的孩子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文图 / 左叔 因为读过[袁凌]同为“非虚构”作品的《[青苔不会消失]》,所以读到《[寂静的孩子]》时并不会因为“散文诗”般的文风而深感意外,反而会特别欣赏和享受他在文字表达过程中追求“陌生化”而产生审美上愉悦感。 比如,写一对靠着缝纫手艺生活的母子因为现实困境即将分...
评分2015——2017年,我和摄影师赵俊霞搭档,着手每次为期半月的探访,在乡村儿童联合公益旗下的免费午餐、大病医保、暖流计划等组织支持下,走访了内蒙、新疆、贵州、四川、广西等十余个偏远省份的近百位受救助孩子。每到一处和孩子家庭共同生活作息数天,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
评分 评分2015——2017年,我和摄影师赵俊霞搭档,着手每次为期半月的探访,在乡村儿童联合公益旗下的免费午餐、大病医保、暖流计划等组织支持下,走访了内蒙、新疆、贵州、四川、广西等十余个偏远省份的近百位受救助孩子。每到一处和孩子家庭共同生活作息数天,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
图书标签: 纪实文学 纪实 非虚构 邊緣的孩子們 袁凌 中国现当代文学 社会学 文学
【内容简介】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 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编辑推荐】
2019年,袁凌将这一份长达四年的持续探访记录整理集结,形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寂静的孩子》。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儿童是希望。但真正属于儿童的声音,我们却鲜少听到。我们总以为儿童的世界一片热闹,充满可爱的洋娃娃和甜蜜的糖果。但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儿童的生活,倾听儿童的悲喜,感受他们的困境。袁凌在探访过程中,曾遇见一个蓝嘴唇病女孩,头一年探访,她写下的名字还像茉莉花瓣一样留在他的笔记本上,第二年再去探访她,就得知女孩已经去世;另一个女孩,在袁凌探访之后第三天她就过世了。这些生命像水迹一样悄悄蒸发,无人知晓,如果无人报道,就永远被抹消。
袁凌说:“如果说到有什么是这样的探访与写作无法抵达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意义本身、他们的生命本身。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字是无力的,只能传达有限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无力实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无法真正摆脱外人的身份。这也是写作者的宿命。”但反过来看,这也正是《寂静的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本身都是重要的存在,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走近倾听他们,传达他们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温润。这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名人推荐】
“袁凌桌上,长时间地放过一张照片,是矿难中死者的遗照,头浸没在血泊里。他没能帮到这家人,就让这照片日夜盯视着他。我也采访过尘肺病人,矿难幸存者和留守儿童,无能为力时,不得不脱身出来。他不,他不允许自己转过头去,就好象他活着对死者是个亏欠,他些微的幸福对苦难之人是个亏欠。他的写作,是浸没在这些人的命运里,活上一遭,以作偿还。”
——柴静(著名作家、媒体人)
我读过袁凌的许多文字:从他当记者时的汇报memo,到新闻报道;从他的散文、诗歌到小说,他的追求无时不在,他独特的、有着乡土气息和极强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给我深刻印象,他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认知使我敬佩。他的新闻作品追求新闻当下性与写作永恒性同在,对新闻人和文学人都是启发——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沉甸甸的时代!
——胡舒立(著名作家、媒体人)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梁鸿(著名作家、学者)
袁凌的写作,始终直面底层社会的冷与无奈,冰刀般地划破时代表象之华丽。在众多写作者都调脸不顾脚下这块土地之凉薄时,他依旧扑匐其上,尽其体温以图敷热那些悲寒之生命。
——野夫(著名作家)
在袁凌构造的世界中,可以取消虚构与非虚构、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这就是文学中的世界,就是用文明的语言建造的城市。
——黄德海(著名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写作即拯救,至诚则无惧死亡。袁凌对死亡的凝视,不仅是庄子式的敲骨诘问,还透着对时代的审视、对人性的沉思。这是写作者更广大的视野,死亡将以复活重现,受难也在唤醒悲悯和善。这是袁凌向死者偿还的债务,替我们所有人。
——叶匡政(著名媒体人)
#大方共读#读袁凌的非虚构从高中开始,他的功力本就深厚,几年下来,对于非虚构文学的把控也愈发炉火纯青,《青苔不会消失》和《我的九十几次死亡》骨子是悲烈的,让现在的我来评大概只能到四星。《寂静的孩子》打破了这一点,因为生活虽然悲怆一些,但也是像张爱玲讲的那样子,是不彻底的,这种悲不至于烈,因为它深深扎根在生活的本质之中,与生俱来的苦难是无可奈何的,一味书写苦难是审判式的写作,忠实地记录生活才是某种意义上的共情,因为再没有什么是比生活更大的叙事。寂静的孩子们离我太远了,我因此感到愧怍,我的苦难不及他们的百分之一,又何必天天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评分第一次感觉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句多么残酷的话
评分在和平富强的大国里,《何以为家》的故事仍然在上演。
评分看到有些评论说作者没能分析评论,甚至缺乏洞察,不知道此书意义为何,我觉得好笑。作为一个非虚构写作者,记录被媒体、被主流叙事遗忘的群体就是最大的意义,再现故事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力量。对于人的深刻理解,对于苦难的敏锐体察,加之动人诚挚的文字,都能够吸引读者去了解这些与城市中产生活经验迥异的孩子的生活。花这样久的时间去真诚地观察记录,在我看来,没有人比袁凌老师做得更好。
评分三星半。可能是豆瓣评分极高,读完不免与预期有落差;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写作范式和我预期的不同。我不知这在国内是否属于普遍现象,但本书的“非虚构写作”,看起来偏向“写作”二字,仔细分辨还能看出它其实延续自以往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脉络,而在我的理解中,“非虚构文学”却需要某种基于理论素养的洞察,就像《桑切斯的孩子们》那样。借用袁长庚兄的话说,是“在经验深处穿行”,那次我还提到一个问题:“记者需要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吗?”现在看来,我期望他是的。当然,本书中有精巧的比喻、节制的笔触和干净的文笔,但归根结底,这些是修辞,虽然采访了全国各地的留守儿童,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有同情而少洞察,也许作者像马凌诺夫斯基那样,只蹲守一个村庄长期观察还更好。
寂静的孩子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