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记者。曾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在《花城》《上海文学》《小说界》《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已出版《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我们的命是这么土》《从出生地开始》等书,其中,《青苔不会消失》获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暨年度致敬作家。《世界》获得2018年南都十大好书。另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等。《寂静的孩子》是其2019年最新非虚构作品。
【内容简介】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 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编辑推荐】
2019年,袁凌将这一份长达四年的持续探访记录整理集结,形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寂静的孩子》。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儿童是希望。但真正属于儿童的声音,我们却鲜少听到。我们总以为儿童的世界一片热闹,充满可爱的洋娃娃和甜蜜的糖果。但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儿童的生活,倾听儿童的悲喜,感受他们的困境。袁凌在探访过程中,曾遇见一个蓝嘴唇病女孩,头一年探访,她写下的名字还像茉莉花瓣一样留在他的笔记本上,第二年再去探访她,就得知女孩已经去世;另一个女孩,在袁凌探访之后第三天她就过世了。这些生命像水迹一样悄悄蒸发,无人知晓,如果无人报道,就永远被抹消。
袁凌说:“如果说到有什么是这样的探访与写作无法抵达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意义本身、他们的生命本身。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字是无力的,只能传达有限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无力实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无法真正摆脱外人的身份。这也是写作者的宿命。”但反过来看,这也正是《寂静的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本身都是重要的存在,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走近倾听他们,传达他们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温润。这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名人推荐】
“袁凌桌上,长时间地放过一张照片,是矿难中死者的遗照,头浸没在血泊里。他没能帮到这家人,就让这照片日夜盯视着他。我也采访过尘肺病人,矿难幸存者和留守儿童,无能为力时,不得不脱身出来。他不,他不允许自己转过头去,就好象他活着对死者是个亏欠,他些微的幸福对苦难之人是个亏欠。他的写作,是浸没在这些人的命运里,活上一遭,以作偿还。”
——柴静(著名作家、媒体人)
我读过袁凌的许多文字:从他当记者时的汇报memo,到新闻报道;从他的散文、诗歌到小说,他的追求无时不在,他独特的、有着乡土气息和极强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给我深刻印象,他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认知使我敬佩。他的新闻作品追求新闻当下性与写作永恒性同在,对新闻人和文学人都是启发——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沉甸甸的时代!
——胡舒立(著名作家、媒体人)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梁鸿(著名作家、学者)
袁凌的写作,始终直面底层社会的冷与无奈,冰刀般地划破时代表象之华丽。在众多写作者都调脸不顾脚下这块土地之凉薄时,他依旧扑匐其上,尽其体温以图敷热那些悲寒之生命。
——野夫(著名作家)
在袁凌构造的世界中,可以取消虚构与非虚构、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这就是文学中的世界,就是用文明的语言建造的城市。
——黄德海(著名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写作即拯救,至诚则无惧死亡。袁凌对死亡的凝视,不仅是庄子式的敲骨诘问,还透着对时代的审视、对人性的沉思。这是写作者更广大的视野,死亡将以复活重现,受难也在唤醒悲悯和善。这是袁凌向死者偿还的债务,替我们所有人。
——叶匡政(著名媒体人)
张浩的境况是令我读来心疼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我心疼张璐的感觉一点儿不比张浩少。那句“为此还特意生下了妹妹”,读来扎心。 张璐之所以能存在,全是托哥哥的“福”。假如那次换骨髓化疗得以进行,张璐作为延续张浩生命的指定药品,生命的意义从出生那刻,便已注定是丧失自主...
评分我小时候的不少时光是在医院度过的,妈妈和姐姐都是小城医院的护士,病号饭和消毒水叠加的刺鼻气味在我这里毫无违和感。至今想来,这种特殊的气味依然透着暖,甚至爱。我对医院的亲近感除了家人以外,还因为我认为医院是个安全岛。我从不担心自己生病,也不曾为某个迟迟未出的...
评分一个偶然机会,读到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我想即便若干年后,我仍然无法忘记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看到有人在水里挣扎,看着他渐渐下沉,水流慢慢将他吞没,我想即刻跳下水救他,可我却不会游泳。 01、青苔会不会消失 很难说《青苔不会消失》里,我最喜欢哪...
评分2015——2017年,我和摄影师赵俊霞搭档,着手每次为期半月的探访,在乡村儿童联合公益旗下的免费午餐、大病医保、暖流计划等组织支持下,走访了内蒙、新疆、贵州、四川、广西等十余个偏远省份的近百位受救助孩子。每到一处和孩子家庭共同生活作息数天,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
评分确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北京顺义区庄子营里,冯亚星、冯珊珊五兄妹的父亲在院子里做卤煮,他们的妈妈在街上做水果生意。而他们之所以选择做这些生意,最大的考虑,是因为剩下的食物可以给孩子们饱腹。看到他们这一家子,我觉得相比较其他家庭,他们似乎更幸福一些,因为他们...
#大方共读#读袁凌的非虚构从高中开始,他的功力本就深厚,几年下来,对于非虚构文学的把控也愈发炉火纯青,《青苔不会消失》和《我的九十几次死亡》骨子是悲烈的,让现在的我来评大概只能到四星。《寂静的孩子》打破了这一点,因为生活虽然悲怆一些,但也是像张爱玲讲的那样子,是不彻底的,这种悲不至于烈,因为它深深扎根在生活的本质之中,与生俱来的苦难是无可奈何的,一味书写苦难是审判式的写作,忠实地记录生活才是某种意义上的共情,因为再没有什么是比生活更大的叙事。寂静的孩子们离我太远了,我因此感到愧怍,我的苦难不及他们的百分之一,又何必天天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评分谢谢袁凌的写作,4年踏遍祖国的实地走访,带来这么触动人心的一本书。更要谢谢邓小平爷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来这么多受苦受难的穷人。
评分夜读,几令人抑郁,觉身边世界不真实。
评分夜读,几令人抑郁,觉身边世界不真实。
评分前资深媒体人袁凌老师的新作,聚焦于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生活在贫穷、病痛、欺凌与伤害之中的孩子们的生存状态。袁凌受过严格的新闻特稿训练,一方面文笔老道,擅长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把孩子们的生命故事描绘得生动形象;另一方面则严格以深度访谈和田野现场体验作为写作基础,既不做过多煽情,也不做缺乏足够根据的想象和虚构。一篇篇故事读来,心情沉重,也深深为袁凌的坚守与勇气所折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