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第6种
· 一本国内学界呼唤已久的翻译学研究经典。
· 对德国浪漫派时期拉丁语、希腊语典籍德译工作的考古式梳理,讲述现代德语形成的来龙去脉。
本书是一次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文化领袖歌德、施莱格尔、荷尔德林等七人翻译活动的“考古式”梳理: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式建立在录得翻译拉丁文及希腊文《圣经》的基础上,经由浪漫派作家及其共同时代的赫尔德、洪堡等人对拉丁文、法文经典的译介而逐渐成型。德意志文学中最委大的作家们是这场翻译运动的主将,他们最优秀的作品也伴随着这场运动诞生。
作者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翻译别国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建构何其重要。外文典籍的译介非但没有成为压制现代德语原创作品的绊脚石,相反,恰恰是翻译过程本身极大丰富了现代德语的表达法和民族气质。歌德在此时提出著名的“世界文学”概念,正是看中了作为译入语的“他者”对母语创造力的“构建”和“重塑”。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复杂化的今天,重现这个人类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现象或许有着特别的意义。
《异域的考验》1984年在法国首次出版,1992年出英文版,作者是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由法国学者研究德国特定时期的著作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法国的边界,在北美的影响力不输其本土:2000年前后,在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学界的阐释下,这部著作在...
评分《异域的考验》1984年在法国首次出版,1992年出英文版,作者是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由法国学者研究德国特定时期的著作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法国的边界,在北美的影响力不输其本土:2000年前后,在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学界的阐释下,这部著作在...
评分《异域的考验》1984年在法国首次出版,1992年出英文版,作者是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由法国学者研究德国特定时期的著作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法国的边界,在北美的影响力不输其本土:2000年前后,在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学界的阐释下,这部著作在...
评分《异域的考验》1984年在法国首次出版,1992年出英文版,作者是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由法国学者研究德国特定时期的著作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法国的边界,在北美的影响力不输其本土:2000年前后,在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学界的阐释下,这部著作在...
评分《异域的考验》1984年在法国首次出版,1992年出英文版,作者是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由法国学者研究德国特定时期的著作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法国的边界,在北美的影响力不输其本土:2000年前后,在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学界的阐释下,这部著作在...
没看完,看不下去,太过理论,缺乏斯坦纳的情怀和视野,缺乏国内译学著作的朴实应用….至少我没有太惊艳….
评分翻译别国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建构何其重要。
评分读这本书之前先读了些斯坦纳的《巴别塔之后》,比起那种哲学漫谈性质的学术散文,贝尔曼这样的学术论文更能俘获我,言简意赅,鞭辟入里,环环相扣,往复互见,具有一种思辨的张力。通过这部国别断代分期思想史,贝尔曼确实建立起了他的翻译史与翻译伦理,也深深地改变了我对浪漫主义和翻译的观念,让我也经历了一次“环球之旅”。同时,贝尔曼所处的后结构主义思潮,让他在研究浪漫主义的同时,标注出了现代性的“自我设限”,这种自我设限是理解现代性、现代性与浪漫主义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揭示解构主义、后现代性的重要线索——同时也再次提醒我们:康德与黑格尔真是绕不开啊!
评分翻译别国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建构何其重要。
评分关于德意志的“构建”(bildung)概念,这种借助来自“异域的考验”并且最终回归的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想的介绍就很有启发性。翻译不仅仅涉及到公共语言间的翻译,而且涉及到从自然语言到艺术语言之间的翻译,或者说从日常语言到天使语言(韵律、声音、音乐性、诗性、无限性)的翻译。概念网络间的对译并不能覆盖那个不可译的东西,为了翻译不可译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我们必须试着在“强化”和“朴素”两种原则(荷尔德林)之间进行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