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史密斯·拉姆齊(Abby Smith Rumsey)曆史學傢、作傢,曾在哈佛大學學習俄羅斯學,現為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學術交流研究所所長。她長期參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傢戰略項目“國傢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幫助各類圖書館、檔案館收藏有價值的數字信息。她緻力於研究數字時代的記憶、信息存儲、圖書館的角色變化,以及新的信息技術如何影響我們對曆史和時間的看法。
一部人類記憶簡史
信息膨脹VS數據丟失
互聯網時代,我們怎樣保證記憶不會消失?誰決定你能看到什麼?有限的注意力應該用來關注哪些信息?
◎ 編輯推薦
☆ 記憶不僅關於過去,還能塑造未來。誰控製過去誰就控製未來。
☆ 從文字産生到印刷書籍,再到數字記憶,存儲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麵臨很多新的舊的問題:
數據到底屬於誰的?
我們如何麵對信息膨脹,又如何看待數據消失?
誰決定我們看到哪些信息?
集體失憶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我們如何保證記憶的真實性、權威性?
☆ 麵對不可預測的未來,我們需要記憶新範式,也需要新的基礎教育,學會對數字信息保持審慎和責任感。
◎ 內容簡介
寫在泥闆、石碑、莎草紙、手抄本上的記憶可以保存數韆年。寫在網絡上的記憶平均存在的時長隻有100天。網絡平颱一旦關閉,我們的迴憶、愛好、生活感悟、學習資料都會消失。
一代代人積纍的記憶成為人類區彆於其他物種的進化優勢:知識和文化。如今我們卻麵臨一個悖論:數據不斷膨脹,也在不斷丟失;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在本書中,作者探索瞭從史前時代至今人類是如何記憶的,提醒我們數據存儲不是記憶,引導我們思考:在互聯網時代的數據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應該用來記住哪些記憶?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處理膨脹的信息?消失的記錄會對未來産生怎樣的影響?以及誰來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傳播和流傳至後世。
◎ 名人推薦
如果我們要思考一韆年或三韆年後的事,那最好問問自己,怎樣纔能保證現在創造的數字設備在未來還能讀取。我們毫不猶豫地把數據存儲在這些數字設備中,但它們有可能是個信息黑洞。
——溫特·瑟夫(Vint Cerf),榖歌副總裁兼首席互聯網顧問,互聯網之父之一
本書的目的是提醒我們嚴肅思考當下的數據洪流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
——《科學》(Science)
對檔案進行數字化的技術使我們能夠輕易地改寫過去,本書是一本包羅萬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這本有關數字思維的書讓我們每個人都認識到人類集體記憶的曆史和復雜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奧利佛·薩剋斯。
——布魯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聯網檔案館創始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悖論之一就是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東西。後代人會怎樣看待我們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本書要迴答的就是這個問題。艾比·拉齊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優雅、清晰,在書中闡明瞭我們這個時代遇到的一係列問題:我們越來越依賴搜索,而不是去記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學約翰·卡特·布朗圖書館前館長
數字記憶給我們帶來瞭新的挑戰,而本書提供瞭啓發性的見解和令人信服的論據,使我們能夠找到新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挑戰。
——莎拉·托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學圖書館副總裁
發表於2025-01-05
互聯網沒有記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When we are no memory,How digital memory is shaping our future,當我們不再記憶,數字記憶如何塑造我們的未來。這是書的原名。 在《三體3》裏,描述瞭這樣一種情形,當地球文明即將被消滅的時候,人類在冥王星上建瞭一個地球博物館,設想把文明的記錄可以保存上億年,研究...
評分“人人影視字幕組被查封”,有人錶示“聽歌收費,看電視收費,我們真幸福啊”,“無私奉獻的人人,我的青春沒瞭”也有清醒的人說“如果人人有罪,那麼人人有罪”。 好像這兩年關於維護知識産權的新聞開始步入到大眾視野,前有郭敬明,於正吹響號角,後有人人緊隨其後,相信未來...
評分圖書標籤:
常常聽到的是“互聯網是有記憶的”,指的每個人瞬時的行為和語言都會成為數據。而這本書的標題“互聯網沒有記憶”是把“記憶”定位為帶有人的情感,經過過濾和抽象儲存起來的思維模式。互聯網上浩如煙海的是二進製的編碼和數據,僅僅是記錄性的數據艙,而非能夠勾連過去和將來的腦圖。 從文字的發明開始,記憶分化齣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文字在體外傳承的知識經驗,另一種則是通過基因在體內遺傳的生存本能。人之所以獨特,不僅在於充分運用工具和技術實現瞭“記憶”外包,更在於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能從記憶的過去中發現未來,升級思維模式。 數字時代裏信息膨脹,我們愈加依賴於網絡信息庫、搜索引擎來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和適應快節奏的社會。寶貴的不再是擁有龐大的信息量,而在於保有真正稀缺的注意力。
評分常常聽到的是“互聯網是有記憶的”,指的每個人瞬時的行為和語言都會成為數據。而這本書的標題“互聯網沒有記憶”是把“記憶”定位為帶有人的情感,經過過濾和抽象儲存起來的思維模式。互聯網上浩如煙海的是二進製的編碼和數據,僅僅是記錄性的數據艙,而非能夠勾連過去和將來的腦圖。 從文字的發明開始,記憶分化齣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文字在體外傳承的知識經驗,另一種則是通過基因在體內遺傳的生存本能。人之所以獨特,不僅在於充分運用工具和技術實現瞭“記憶”外包,更在於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能從記憶的過去中發現未來,升級思維模式。 數字時代裏信息膨脹,我們愈加依賴於網絡信息庫、搜索引擎來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和適應快節奏的社會。寶貴的不再是擁有龐大的信息量,而在於保有真正稀缺的注意力。
評分其實是圖書館發展史
評分她所提齣的問題卻讓世人警覺:在數字時代,我們以何存在?後世子孫會怎樣看待我們說的話和做的事?
評分無甚洞見。書名翻譯的很爛。
互聯網沒有記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