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编乌特·弗雷弗特是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感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职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等。1998年获莱布尼茨奖,2016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勋勋章等。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 社会与文化史、情绪史、性别史与政治史;代表作品有Women in German History:From Bourgeois Emancipation to Sexual Liberation、Emotions in History: Lost and Found、Emotional Lexicon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Vocabulary of Feeling 1700-2000 等。
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与人类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与艺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合作,共同探究情感具有的历史和情感创造的历史。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情感(及其表达方式)是由文化塑造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感受及表达感受的方式,都取决于社会规范和规则,也因此会随着历史改变。本书即由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完成。
黄怀庆: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童年体罚史与儿童文学审查制度,著有《儿童、文学与暴力》。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对于成年人,情感学习涉及五个领域:(1)家庭生活,如对生育控制的态度、父母的角色和作用、婚姻关系等方面的意识;(2)职业生活,如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获得工作满意等;(3)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如赞成和接受法律和道德准则等;(4)个人发展,即培养对个人...
评分在高铁上读完。反复提醒自己这是“情感史”(“史”发重音),也知道每一节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几百本童书/手册的爬梳上得到的,但仍然感到难受……每一节抽出来,不限于史学视角,细细分析,都可以写成一大篇文章的,现在这样读起来难免觉得隔靴搔痒。而且真正回答了书题中“如...
评分情绪情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两者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 情绪更多的是初等层级,人和动物都有情绪,主要是对情境的直接的心理体验和相应感受。而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如果说...
评分对于儿童情感的探讨,在很长的开始阶段处于欠缺状态,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其实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亦或者是意识到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从未得到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情感教育才是近150年才兴起并发展的。但也因为如此,父母承担了形塑孩子人格的责任,他们的焦虑也由此而生。...
评分直至今日,我还在思考是否换一种表达,让我生命的接班人能够正确面对他与家庭的关系。在我冷静的时候,也许是现在,黑夜宁静地可以听见孩子微弱的呼吸声。我曾经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就是趁着黑夜的掩护,悄悄地进入孩子的梦境,就像我们曾经观看的电影,以无声无色的方式去...
以前以为克服情绪或者说淡化情绪是成熟的表现,近来年感受到的是,能正确的表达情绪,并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才是真正应该习得的。原来童年从原生家庭及外界学到 逐渐养成的,除了思维方式,还有情绪,相辅相成吧
评分不仅是儿童文学,也是近代以来对现代、儿童各种想象和建构的历史
评分在想象reading the romance的儿童文学版本;对书里提到的阅读史文献很好奇。这半年意外地读了些社会文化史,有很多困惑,但也逐渐觉得与这门从小望而生畏的学科亲近起来了,真的得和做gender history的学姐聊聊天……
评分全书读下来,有所收获的章节并不多。根本原因大概在于汉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的背景差异巨大。即使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但故事的呈现方式对于成长于此种文化上的人的吸引力也相去甚远。 书中一些理念十分值得借鉴。比如以儿童文学史研究的思路理解儿童教养方式的演进、教育理念的变革,这种视角新颖且能打开人的眼界。但是就像前言中所说,十二位研究员所写的十二个章节互不关联,洞察力也有差别。并不推荐通读全书。
评分1.比较有意思的章节:同情心(演变)和同理心(动物)、思乡病和旅行癖(男女性气质和现代性批判)、无聊(资本主义社会体验与个人的解决尝试)。2.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语境下,特定/共通情感的问题。3.把作为读者的儿童比拟为人类学家的观点。4.缺乏读者的反应资料,基本是研究者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对儿童感受的想象/推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