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 年至1994 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20 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 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1930 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如此愉悦,如此忧伤:20 世纪文学经典漫读》《三〇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辽远的国土——现代新诗的诗性空间》等。
发表于2025-01-03
在北大阅读现代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北大原汁原味文学讨论课,重新发现现代文学的问题空间,辨析和阐发何谓“现代中国”。
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重新探讨过去研究过的对象,是因为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它们鲜活的现实感和内在的生命力,而且发现原来很多问题都有待引入更加宏大的研究视野。这就是我们学科的当下性或现实性之所在。—— 吴晓东
--
本书是在吴晓东老师组织的北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读书会讨论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讨论的对象主要是1940 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参与者从文本细读入手,结合原始报刊材料以及文本发表的历史语境,探索和发现40 年代新的问题空间,从中具体辨析和阐发何谓“现代”,何谓“现代中国”等议题,进而辐射出对20世纪中国乃至当下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讨论的对象偶尔也兼及1949 年后尤其是当下的文学作品和热门影视作品,从中可见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是如何把思考的触须延伸至当代领域的。参与者在进入文本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同时,也力图引入相关的理论阐释,逐渐形成了“文本• 历史• 理论”三位一体的方法论视野,因此也选取了相关西方经典理论著作进行研讨。
书稿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保留参与者思考和进入各自话题的过程性,保留讨论的现场感和“氛围气”,以期如实反映新一代中文学科的学子们如何细读文本、如何选择各自的切入视角,进而如何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思考和生发属于自己的学术问题的鲜活历程。
美好的纪念
评分美好的纪念
评分一个纪念,有幸参与其中。
评分提前读过,哈哈哈
评分十几年前,两三周来一次的读书会,常常无话可说,一度视为苦差:)谁想到十几年后能亲手编辑出版,自己幼稚粗浅的发言还忝列其中~一个不学无术的我,十几年后借此又回到学术现场~去年冬天,白天看稿,晚上看稿里提到的熟悉或陌生的小说和电影文本,想象熟悉的同门们发言的语气和表情,也是难得十分愉悦的看稿体验~~期待大卖,期待有续编
在北大阅读现代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