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凯博文),196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部主任和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现任哈佛研究生院及医学院终身教授。
作为国际医学人类学界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于1980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医学人类学勋章。1983年起,任美国科学院医学部终身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资深顾问,并曾获美国人类学学会的最高奖项——博厄斯奖。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难。腰酸背痛使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而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
对一位单身母亲而言,高血压不仅意味着要少吃盐,还跟女儿的失学和早孕有关;而作为一位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的歧视、不公以及孤立,或许才是其身体持续疼痛的根源。长期紧张的父子关系,导致病患的双腿突然麻痹瘫痪;而换一个压力不那么大的工作环境,也会使一度恶化的哮喘慢慢痊愈。
然而,在大多数医生眼中,疾病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医疗系统,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是生理功能的变异,仅仅与身体有关。
对此,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克莱曼博士,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意义深远。
凯博文,国际知名的社会和心理学家、医学人类学家,曾在他的《疾痛的故事》里提出医生也应该学习人类学家写民族志。 民族志是依据重大社会和心理学的主题诠释自己观察发现的文件,通过民族志学者对环境的观察,而做出对当地文化、行为的合理诠释,虽然也有系统的方法论,但终...
评分首先,这本书是比较学术的,至少文字是能看困人的。 其次,书里的某些个例还是相当吸引人的。例如糖尿病的病例,让我知道了这个病居然能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患上并且能导致如此之多的并发症。但书的后半部实在是过于偏向弗洛伊德的精神类的内容了,身体实体的疼痛反而被忽略了,...
评分 评分其实最后一章作者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提出的建议很是理想化,更有点像泄愤……反正很难被采纳…… illness很多时候都比disease本身重要的多,这是我年岁渐长身体渐弱之后的发现。。学习晋人,叹息一句,奈何奈何!
评分2012.11.9-12.30.断断续续拖了很久才看完的一本书。十多年前的书现在才引进,不过还是非常有建树的观点,至少对我这个外行而言,对慢性病患者在当时所面对的困境、以及当时的治疗方法上的缺陷有了一些了解。对作者的其他著作也很感兴趣,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他是否有了新的延伸。
评分真的好通俗好通俗,感觉离问题核心就差了一点点。但是叙述真的十分友好,充满善意和关怀,使我感觉即便没能指出关键点,也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了正确的描述,觉得这也是业界良心了。我受到很关键的启发,找到了自己的拼图中很重要的一块。——还是先把这本标记了好了。
评分#纸质书# 当时凯博文的讲座没去成,自己回头买了本看。
评分切入角度跟我预期的不同,更多的是从社会心理和民族志角度来补充现有医学语言缺失的对病患感受和第一手患病经历的尊重和认可。是正确的,是人性的,也是理想的。毕竟医疗的本质依然是权力和稀有资源的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