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美国名Arthur H.Smith,明恩溥是其中国名字。
英裔美国传教士。
生于1845年,死于1932年。
于1872年来中国,在天津为传教士。
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
教育等事业,有二十多年。
著述有《中国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特性》和《中国的农村生活》等。
《中国人的特性》是其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它是西方人介绍与研究中国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被称
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之一。
鲁迅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曾三次向国人推荐过此书。
发表于2025-01-05
中国人的气质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一本美国传教士写的书,已经100多年了。作者名叫Athur Smith,百度一下知道有个中国名字明恩溥。有两个翻译版本,我看的是梁顺根译的。英文书名应该是《Chinese Characteristies》,感觉译作"中国人的性格"更好一些,要不然又有人慨叹“中国人素质低”了。果不其然,百度相...
评分我自认为为已经脱离了一些低级趣味。 但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还是没有逃脱《中国人德行》中描述的一些缺点。 在乎面子 节俭到不计算得失 无效率的勤劳 缺乏时间观念(容易迟到) 忽视精确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评分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的声音多少年来不绝于耳,咱不说远的,就说说近一些的。无论是鲁迅、胡适、林语堂,还是柏杨、龙应台、三毛,当然,这都是明着说的。放在作品里说的就更多,金庸老先生从古代说,莫言从乡村说,钱钟书从知识分子身上说等等等等,但是,关起门来咱自家人...
评分这是一本鲁迅先曾极力推荐过的书。 读过之后我 想了很多,在此与大家交流。 书中的主要思想,说穿了就是对两中文化的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是那个已经被我们完全接受的,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中国人有劣根性。 这样的话我们已经认定为真理,并且将其作为中国之所以贫穷...
评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都必须要和别人扯几句“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似乎成为划分自己与那些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光着膀子走在大街上的低素质人群的重要标准。 前两天先生发我一个笑话。 『昨天我去买票,一个小伙子直接插队站在我前面。我问他:“你这个人怎么不排队啊?”他...
图书标签: 老外眼中的中国 历史 人文 中国 社科 文化 近代史 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的气质》内容简介: 中国人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诸多美德,每一种都理应获得由衷的赞誉。但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个危险,即先入为主地高估中国人的道德水准。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在北京邂逅
评分但凡这类书由传教士所著,看过几本,这本算是观察入微的,虽然还是免不了一而再的提基督教的好,萨克逊人多高级,但却偶尔也切中要害。与彼时中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识字相比,如今已要进步太多,好玩的偏偏是新包装下的内核却未必与百年前有多大变化,不一定真是品格,也不一定真是儒家作祟,无非是这一百年的面团没揉捏出新意,光是装裱罢了
评分但凡这类书由传教士所著,看过几本,这本算是观察入微的,虽然还是免不了一而再的提基督教的好,萨克逊人多高级,但却偶尔也切中要害。与彼时中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识字相比,如今已要进步太多,好玩的偏偏是新包装下的内核却未必与百年前有多大变化,不一定真是品格,也不一定真是儒家作祟,无非是这一百年的面团没揉捏出新意,光是装裱罢了
评分有些关于中国人的评价真是切中要害,不过由于当时美中权力关系转变,加上宗教信仰的不可协调性,这里面的描述记录本身在选择中就带有“有色眼镜”,批评指责很大程度是为了通过贬低中国而凸显西方的先进民主,从而确认自身的优越地位。可用来自省民族的劣根性,但是不可过度依赖,全盘接受~
评分有些关于中国人的评价真是切中要害,不过由于当时美中权力关系转变,加上宗教信仰的不可协调性,这里面的描述记录本身在选择中就带有“有色眼镜”,批评指责很大程度是为了通过贬低中国而凸显西方的先进民主,从而确认自身的优越地位。可用来自省民族的劣根性,但是不可过度依赖,全盘接受~
中国人的气质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