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伯棠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教授。
曾就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制作)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哲学博土。近年从事电影与电视方面研究,在完成《香港新浪潮电影》一书后,正投入香港电视与全球化的相关研究。多年来在海内外有关的学报、专刊与专著,如Post Script、《香港国际电影节回顾专刊》、《电影艺术》、《联合文学》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70年代初于大学念书期间,在台湾与友人创办《影响》电影杂志,对80年代初的台湾新电影影响匪浅。从事电影评论多年,多发表于《影响》、《大特写》、《电影双周刊》、Cosmopolitan、《亚洲周刊》、《联合报》、《广播电视周刊》与《星岛日报》等。著作包括《香港类型电影》(与罗卡、吴吴合著)、《分解主流电影》与《中国早期商品海报》(又名《都会摩登》),合编《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麦田,2003)等。
曾任香港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无线电视台)编导,执导过《国际刑警》、《的土司机》、《第一次》、《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以及影片《煲车》与《宾妹》等。
发表于2024-11-25
香港新浪潮电影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这些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多由国外留学归来,先入各电视台工作,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电视台成为了他们的演兵场,不仅技术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丰富,对观众心理的揣摩,人脉的积累,都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如许鞍华的《桥》、严浩的...
评分这些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多由国外留学归来,先入各电视台工作,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电视台成为了他们的演兵场,不仅技术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丰富,对观众心理的揣摩,人脉的积累,都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如许鞍华的《桥》、严浩的...
评分这些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多由国外留学归来,先入各电视台工作,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电视台成为了他们的演兵场,不仅技术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丰富,对观众心理的揣摩,人脉的积累,都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如许鞍华的《桥》、严浩的...
评分这些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多由国外留学归来,先入各电视台工作,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电视台成为了他们的演兵场,不仅技术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丰富,对观众心理的揣摩,人脉的积累,都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如许鞍华的《桥》、严浩的...
评分如果我们试图从《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中辨识追溯第五代导演锐意之作《黄土地》、《红高粱》的流风余韵与风格脉息的话,想必会有前尘往事、今昔对比之慨。而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演化流变,在共有的路程之曲折外,自有别一番风貌。这源于香港电影生态的特殊性,以及新浪潮...
图书标签: 电影 香港电影 香港新浪潮 卓伯棠 电影理论 香港 电影研究 影人与电影理论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影界涌现一批新锐导演,有许鞍华、徐克、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他们当时的年龄平均不过三十岁,都先在电视台实战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短短数年间,这批新导演及其作品,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在电影圈掀起一股巨浪,为正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业注射了强心剂,开拓了前所未见的新局面。当时的媒体称之为“新浪潮”。“新浪潮”的出现,不仅完成了香港电影本土化的过程,更在整体上提升了香港电影的品质,在香港以至整个华人地区的电影发展史上均为关键的一页。
本书是当前所见最全面探究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著作。作者兼备电影人及学者双重身份,以丰富的史料及客观的态度,以香港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剖析新浪潮电影的崛起、发展和历史,并讨论电视发展与电影的血缘关系,新浪潮诸君电视与电影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与美学成就,以及对整体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
好!
评分心疼之前的港版,99元港币啊
评分香港新浪潮其实跟新好莱坞电影是相似的,都是从传统电影中发掘新的元素,但是受限于大的商业环境,和资金上的扶持,大多数作品都是昙花一现,流于粗糙,仅仅只有少部分(许鞍华、徐克、谭家明)才能保持持续的创作力。兴许也正是新浪潮一代们的开疆拓野,才有王家卫、关景鹏、陈果等后起之秀的新浪潮余声。香港电影虽不复返,回看亦辉煌。
评分资料而已~
评分香港新浪潮时期,涌现了天马行空的徐克,平静深刻的许鞍华,其他各位也各具风格。香港电影最具活力的时期当属新浪潮,至今仍为中流砥柱。
香港新浪潮电影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