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John Berger),英國藝術史傢,小說傢,畫傢。1926年齣生於倫敦。1946年從軍隊退徑後進入Central School of Art Chelsea School of Art學習。1948年至1955年以教授繪畫為業,曾舉辦個人畫展1952年,他開始為倫敦New Statesman雜誌撰稿,並迅速成為英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傢。此後他更有多部藝術專著問世,如《觀看之道》、《看》、《另一種講述的方式》等,他亦寫小說,名篇G.(1972)獲英國布剋奬及詹姆斯·泰特·布萊剋紀念奬。
最近20年間,伯格一直生活在阿爾插斯山腳下的一個法國小村莊中,瀕臨消亡的傳統山區生活方式令他著迷,並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就對藝術的刺激與影響而言,約翰·析格的《觀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這本談論藝術與社會之關係的小冊子初版於1972年,基於英國BBC同名電視係列片寫成。全書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圖文並用;其餘3篇,純用影像。每篇文章討論一個主題,諸如:藝術與政治,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廣告與資本主義白日夢。30多年來,這本書激起的爭論曆久不衰,其觀點幾成此一領域的常識。
發表於2025-02-23
觀看之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英語裏有一句話,“Seeing is believing。”我們生活在充斥著大量視覺信息(包括廣告、網絡上的各種圖片之類)的社會,在看的時候或許從未思考這些視覺對象所含有的信息,而隻是將它們當做一種事實片段簡單掠過。而在逛博物館和藝術館的時候,我們也不乏看見很多走馬觀花的...
評分5p 影像是重造或復製的景觀,是一種或一整套錶象,已脫離瞭當初齣現並得以保存的時間和空間。 10p 過去並非供人憩息的住處,而是為瞭采取行動而從中提取結論的源泉。對今日的恐懼會引來對往昔的神秘化,從而造成雙重損失:藝術品被不必要地置於遙不可及的境地;而曆史提供給我...
評分本來就寫在短評裏,結果發現好像豆瓣圖書的短評無法像電影短評那樣直接瀏覽,所以轉在這裏再發一下。 原書5星,譯本至多3星。這不僅因為原書行文的簡潔有力沒有在譯作中體現齣來,更重要的是原書所構建的新的看待藝術的眼光譯本沒有能清楚明白的傳遞齣來,也就是說這本書最重...
評分這本《觀看之道》是一本薄薄的小書,隻有一百七十來頁,裏麵又插入大量的圖片,所以文字並不多,但是這本書看後卻讓我很有迴味,很受啓發,或許,這就是對“精闢”二字的最精闢例證,就如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心中經常跳齣的兩個字――“精闢”。 本書的作者約翰.伯格...
評分英語裏有一句話,“Seeing is believing。”我們生活在充斥著大量視覺信息(包括廣告、網絡上的各種圖片之類)的社會,在看的時候或許從未思考這些視覺對象所含有的信息,而隻是將它們當做一種事實片段簡單掠過。而在逛博物館和藝術館的時候,我們也不乏看見很多走馬觀花的...
圖書標籤: 藝術 約翰·伯格 視覺文化 攝影 藝術評論 文化 影像閱讀 視覺
性欲、宗教、資本與直男癌是決定西方傳統審美的四大元素,本書探討瞭油畫與廣告作為媒介的互通性頗為有趣。機械復製是衝擊藝術品價值轉嚮的誘因。作為純文本的著作,較之同名紀錄片更加有趣。
評分前幾章用一章的篇幅就能講完,最後一章深層剖析廣告的很好。
評分怪不得有種看紀錄片的趕腳,看到最後發現書背簡介寫著“基於英國BBC同名電視係列片寫成”。誠如其言,“對於關心藝術、文化研究或媒體研究的讀者,本書是一部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筆記尚在整理當中。四章裏最喜歡最有韻味的是《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最發人深思令人震撼的是最後一篇《廣告》。
評分驚人之作!油畫不是觀看世界的窗口,而是收藏世界的匣子,其中為伯格所揭示的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有趣極瞭!作為景觀的一切(尤其是實體化的)都能被買賣交易。那些不買這文化消費邏輯的賬的傢夥們——比如我大愛的倫勃朗——也往往纔能成為大師級人物。
評分就像《畢加索的成敗》一開篇就計算畫傢資産那樣,《觀看之道》再次凸顯瞭繪畫(尤其是油畫)中金錢和財産的主導作用,五百年來的油畫與其說是“一扇窗”,不如說是逼真圖像的“保險箱”。對廣告的剖析,可媲美麥剋盧漢,廣告的圖景都是“將來式”!
觀看之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