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角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是树下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论次地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就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候,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地等待下去。
写于1948年的两幕剧《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我似乎是个没有所谓“信仰”的人 还记得2012年夏日的某一天,办公室里突然掀起关于“个人信仰”的讨论。领导发问:“你们的信仰是什么?”“我的信仰……是过简单、幸福的生活”我转了一圈眼珠子,憋出这么一个回答。“你这算是没信仰”。领导笑着看了我一眼,便望向其他同事。...
评分如果说我在《等待戈多》中看见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虚无”,或者说某种荒诞,即存在之无意义。我相信,贝克特的这个剧本是一场关于存在、关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对话。 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讨论由来已久,生命总是和痛苦、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比死亡更为可怕的是生存的毫无意义...
评分 评分贝克特的文字是一堵墙。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 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内,静默在椅子上,钻进自己的身体,从自己的内部寻找出口,这些出口简化为各种感官感受的指代:听觉,视觉,触觉。这样的典型场景也出现在培根的画面中,所以说,培根的画面是躁动不安的。...
评分我似乎是个没有所谓“信仰”的人 还记得2012年夏日的某一天,办公室里突然掀起关于“个人信仰”的讨论。领导发问:“你们的信仰是什么?”“我的信仰……是过简单、幸福的生活”我转了一圈眼珠子,憋出这么一个回答。“你这算是没信仰”。领导笑着看了我一眼,便望向其他同事。...
现在看来,荒诞其实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评分一部很难说完全读懂的剧本。等待是进行时,意味着是一种无止尽的状态,而非一次事件。因而第二幕只是对于第一幕的强化,以此类推可以有相似的无数幕。而结局确实一场空。
评分20世纪荒诞先锋,荒诞即生活本质。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上帝之于西方人的意义,但精神支柱是一个人活着的全部理由。无论百无聊奈地等待,还是严肃愁煞地等待,或许都显得幽默感不足。生活即是上上下下,哭哭闹闹,无聊呓语,随波逐流,奋起直追,平平庸庸,懒懒散散,痛改前非,痛哭流涕...无论怎样选择性发生及循环,人生所有的事都是毫无分量的事。人生,生活,日常就是最大的恐怖片。因为你一旦出生,出厂设置就是等待祂,你在等,而祂永不来。每一天都会有同个声音告诉你,祂今天不来,不过明天一定会来。这出声音何尝不就是你自己的声音。当周遭所有人都可以一觉醒来忘记昨日,每日常新地等待祂,那么你做为一个记忆力良好从不健忘的清醒者多么痛苦,因为你知道祂是不会来了,但你除了等待祂,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评分世界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人就像那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处于一种“死而不死”的状态。或者等不到,或者等来了最好的却无法得到,人们只能回忆过去美好的日子,将眼前不多的时间当做好日子来过。海德格尔说“人为死而存在”,人经历疯狂的生活,注定要走向死亡,人的生活只是一场徒然的激动。等待,等待些什么,等待的意义,一切未知。生活是一场太过盛大的荒诞派戏剧,演出的人们既糊涂又清醒。挣扎,徘徊,等待,无能为力。 这样说会不会显得太过悲观消极。康德把人生存的本质定义为追求幸福,然而这个幸福的定义每人各有定论。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命运面前,运用自由意志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评分前面的场景和对话非常喜欢,荒诞但是不无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