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飚
1972年出生于温州市区一个教师家庭。1990年从温州中学毕业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北大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学博士,200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曾在国内和澳大利亚、印度作长期的实地调查。
发表于2025-02-24
跨越边界的社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温州人真是了不起,当年看<三峡好人>就有感悟,农民进城对待阻挠歧视挑衅种种,有自己的应付办法,无非是忍着,以软对硬,而且不容易在心里生下仇恨的种子, 不像读过几本书的人,心高气傲,阶级感强. 温州人的了不起就是能以超强的忍耐力适应社会环境,又以超旺盛的生命力打开一片天...
评分 评分整本书: 概述:小时间 小人物 小历史 时间线:史前史 北京 立足 扩张 清理转移 从乱象岛被迫正规化 内容丰富 人物事件众多 写作与研究: 不是正规的学术研究 更像是人物传记和访谈录 从独特的平常人视角或者底层视角来呈现历史 注重人物对话 强调细节 强调互动 长期的社区观察...
评分理解实践 我通常用论著来形容看过的一些学术研究著作,现在明白,这个表述不太准确。拿我最近看的两本书《民主主义和教育》以及这本《跨越边界的社区》来说,如果要用论著这个词来形容这两本书的话,那无疑是前者更为准确。过去之所以认为论著可以形容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
评分这本书真的非常非常好看,可读性和想法性都很强。总体来说,这本书是用关系来解释浙江村的,或者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神马的 书名是:跨越边界的社区,作者说“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创建的社会组织正在取代社会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始社会组织,江村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结构,那...
图书标签: 社会学 人类学 项飚 城市研究 城中村 社会调查 中国研究 中国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好羞愧地现在才知道项老师和这本书。要是能早个四五年就好了! 半夜趴在被窝里读,都差点流下泪来。特别真诚,尤其对比一些文献端着拿着的架势,项老师的行文和背后的心思都像晚霞一样温柔。 有些细节泛着可爱啊!语言也是,我是第一次读质性作品有这么深的代入感,全文的直接引语都用温州话念,他们的神情动作都能让我想起家里的某位“亲眷”,感觉真好啊! 真好啊!
评分豆瓣评分9.2,对比《江村经济》显然有虚高的成分。作为硕士毕业论文,这样的水平足以让很多人汗颜了(如今如此扎实做学问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吧),不足之处是整本书的线索有点散,作者的写作功底难以驾驭如此庞大的题材。读完想起另一本写福建人的社会学著作《金翼》,这个领域真是太有意思了。
评分观点方面我个人还是觉得有点“玄”,但是材料和叙述很扎实。
评分基本的思路取法于两本书:《江村经济》与《街角社会》,对浙江村内“灰社会”的描述尤其有《街角社会》的味道,这也提示着我做“社区”研究的范畴定位与方法,一是对问卷设计不用报什么期待,因为“最好的问题都不是问出来的”,二则是对“精确”不必报什么期待。浙江村之所以是跨边界的,是因为从人的行为、资本的运作、关系网的建构等角度来说,空间形成了故乡、大红门、海外、内地多个城市之间的流动,野蛮生长中有精密的传统与结构,也即被重点谈论的“关系”:行动者本身是在和关系的互动中被塑造的,系、锁、圈子、背景、丛等关系模式镶嵌制约。不过项飚对“理性”的理解和经济学里的“理性”显然不是一个,不然也不会认为经济学没有解决“理性怎样被表达”的之类问题。总之,私营早就有了,清退也早就有了,但回潮,更是连绵不绝的。
评分豆瓣评分9.2,对比《江村经济》显然有虚高的成分。作为硕士毕业论文,这样的水平足以让很多人汗颜了(如今如此扎实做学问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吧),不足之处是整本书的线索有点散,作者的写作功底难以驾驭如此庞大的题材。读完想起另一本写福建人的社会学著作《金翼》,这个领域真是太有意思了。
跨越边界的社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