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人生阶段——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互相映射,为读者的感官辟开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感觉的实质。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海浪拍岸声声碎 伽蓝听雨沥沥愁。 前一句来自于《海浪》的译者,后一句是自己加上去的,读《海浪》时反复循环着一首歌《伽蓝雨》。想来是在回味“烟花易冷,人事易分“,于是自然而然出来了这句话。还是来说说海浪吧,海浪是本好书,像水一样的笔调,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
评分刚开始难读进去,没懂这一个接一个的独白是在做什么。深夜里静下心来时读完,想回头再看。 全新的格式。 海浪,太阳的角度从黎明到早上到正午到午后到黄昏到黑夜,时间的水滴滴落,树的四季流转,生命像树一样生长年轮。 伯纳德说,奈维尔说,路易斯说,苏珊说,珍妮说,罗达...
评分刚开始难读进去,没懂这一个接一个的独白是在做什么。深夜里静下心来时读完,想回头再看。 全新的格式。 海浪,太阳的角度从黎明到早上到正午到午后到黄昏到黑夜,时间的水滴滴落,树的四季流转,生命像树一样生长年轮。 伯纳德说,奈维尔说,路易斯说,苏珊说,珍妮说,罗达...
评分立秋后一直下着雨,夜里的雨水如同脚步声一阵紧一阵松,也像海浪的呼吸。 吴尔芙在日记里写道:此时此刻,还有生命,都是那样的脆弱,如白马过隙,转瞬即逝。我会像浪尖上的一朵云一样消失。也许这是因为想到,尽管物是人非,一个接一个地度过短暂的一生,如此短促,然而...
评分细读弗吉尼亚·伍尔芙而后才发觉,《海浪》被誉为其“三大巅峰之作”之一不无根据。相对于《到灯塔去》及《Mrs.Dalloway》来说,它正有一种可被称之为奇特的魅力。令人可想而知的是,在这里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已然从另两位同样倡导意识流的文学巨匠——乔伊斯及普鲁斯特...
三度挑战弗吉尼亚·伍尔夫失败。《到灯塔去》和《达洛卫夫人》虽然无聊,但好歹能看懂在说什么。《海浪》给我的感觉像是无意识的呓语,把词语随机抽取后再组合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不说人话。
评分海浪拍岸声声碎。小说如波涛翻滚的漩涡、飞沙走石的风暴,我们身不由己的被席卷其中,晕眩的狂喜。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美的书,恨不得找一片海在海浪声中大声诵读每一篇章。我非常喜爱花园里珍妮给路易斯的一个吻,而这个吻也在后面的故事里反复出现。我想伍尔芙想表达的大概是童年意识于人一生的渗透,这让我想起纳博科夫。记忆的卓越之处便在于它能够往时间的折缝处聚焦关于过去的暂停的浮游零星之物,感官的末梢时刻捕捉记忆里连串的断片残梦,形成一道潜流,以便造成最出色的天赋和谐。《海浪》更像一首乐章,充斥着音乐的韵律,是分裂而又不混乱的。伍尔芙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紧要的还是灵魂的孤独、热情和骚动。伯纳德最后直面了自己的孤独,伍尔芙也一样,留下给丈夫的遗书里就说道,“永远地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并爱它,然后,放弃它。”
评分三度挑战弗吉尼亚·伍尔夫失败。《到灯塔去》和《达洛卫夫人》虽然无聊,但好歹能看懂在说什么。《海浪》给我的感觉像是无意识的呓语,把词语随机抽取后再组合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不说人话。
评分跟一本书相遇,需要缘分。看书的这几天心情激荡,日子不大真实——我追求这种不真实的感觉,把自己从庸常中拔救。 对于自然的力量,我们所知太少,而态度又太轻浮,太骄傲。谦逊是所有见识过自然伟力的人的最终态度,我们探索它,追随它,利用它获得生命的高光时刻,但从来不能征服它。它不为被征服存在,它也从不在乎这个词的有无——得有多狂妄才喊的出征服二字。 太棒的书,没看完的时候夜里睡不着,看完了久久不能抽离。我求仁得仁,又再有何奢望乎?
评分读完了,友邻们长评已经足够精彩,我写不出更好的,索性不写了。 不过这真的是我的催眠神书,明明很爱伍尔夫也很爱这本书,却每次看看就会困,瘫在椅子上睡着,之后醒来继续读,仿佛什么也记不得,也仿佛什么都记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