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很久了,最近几天才看。最先看朱先生的作品是关于门神的研究,《十九札》中展示了一个作为师者的朱先生的形象。 朱先生在书中所写的内容,如同其中一文中提到的,是中学应该学的。可惜,需要到北大这样的环境才能补课!让人叹息。对于不能亲炙朱先生教诲的学生...
评分朱青生老师这本书汇集了他与学生之间的19封信件,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一片热忱都浸润在字里行间。我读了这本书的感觉是很感动,大学生也许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很多心中的困惑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解。实事求是的讲,像朱老师这样的老师已经非常稀少了,弥足珍贵,...
评分这本书太好了,长久以来没有看到过这么严谨的书。他的理论是严谨的,言辞是准确的,整个理论成为一个完善的系统,体现了治学的风范。 在理论方面,他厘清了一些概念: 1、科学和思想的区别。科学是经过严格论证的,而思想则没有严格的规范。 2、大学是科学之地,而...
评分昨晚一口气读完了《十九札》,最大的感受是:学会使用科学语言,用诚实和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工作。 诚实和认真,说来容易,要做到,可真难。 或许,最大的障碍,就是虚荣与懒惰之心吧。
评分读这本小札记是5年前的事了, 那是在杭州的风入松书店, 一个很小很安静的角落,发现这本小书, 兀自静静地被置于书架的台面。 翻看时不自知时间的停滞,一口气几乎看完,深有感触,遂买下。 后来,也因此看了《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等朱青生的著作,然而,觉...
老生常谈,更少新意。
评分十二札讲注释的有点意思,十七也有个角度
评分十二札讲注释的有点意思,十七也有个角度
评分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只有自己知道。而当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评分比想象中难读多了,特别是中间几封信,朱青生老师的句法让我觉得颇怪异。只有最后几封好歹还能消化。编此书的毛病是信件本身一旦脱离语境就有不知所云之嫌,若无书末的收信人所作补充,可读性堪忧。当然,就其所述学术方法与规范而言,我相信至少读研期间还需要多次参考这本书,这就是它的价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