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和矛盾重重,具有深刻的悲剧性。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 1859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罪与罚》(1866)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主要作品有《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群魔》(1872)、《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系19世纪俄国打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的迫害和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悲剧。没落贵族伊赫涅夫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管家,他尽心尽力地为公爵管理家务和田产,却得不到公爵的赏识和信任,两人经常发生口角,最终闹翻,打起了官司,为了置伊赫涅夫一家于死地,瓦尔科夫斯基侵吞了他仅有的一座田庄,又千方百计迫使儿子阿辽沙娶百万家产的继承者做儿媳,使钟情于阿辽沙的管家的女儿娜达莎遭到抛弃。另一个受害的是斯米特老人一家,他女儿曾经受公爵引诱而离家私奔,结果被掠夺一空,家破人亡,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私生女涅丽,最后涅丽也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小说对弱者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贪婪、卑鄙的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归纳出来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过三重境界广为人知,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词,也似乎成了三重境界说的代名词,以至...
评分后记里,译者引杜勃罗留波夫说: 「陀没答复一个根本的问题:“像阿辽沙这样一只臭瓢虫,怎么能使一个正派的少女爱上自己……我们有十足的把我请问他:怎么能发生这样的事?可是他答到:瞧,发生了呀,就是这么的。”」 译者随后议论,说(阿辽沙是)“一个渺小的人”,接...
评分记得我第一次看这本小说,应该是在我十二岁的时候,初一或者初二吧。 那时候的我看这样的书并不能完全明白。看到俄罗斯人那些长得过分的名字忍不住皱眉。看完之后除了对故事情节的大概了解,就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俄罗斯人的感情都好激烈啊……不是在大喊大叫,就是在大哭大闹,...
评分 评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我在缓慢地阅读《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本书,而几乎同一进度上,我又在逐步领略弗格斯•休姆的侦探小说《双轮马车的秘密》。在知道了这两部小说的真相之后,我大吃一惊——这两个故事居然有近乎...
瓦尔可夫斯基公爵的独白是全书最不朽的篇章...那一刻就好像是陀氏向我刷地展开了他的斗篷。
评分“小说对弱者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贪婪、卑鄙的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这就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我们才是“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陀想批判的是,一些单纯、善良的人的天性中有一种自我牺牲倾向,是其在道德上为自己创造“制高点”,以此在道德或情感上获得自我满足,陀称其是一种道德上的“利己主义”。由此也被一些真正的实际的利己主义者所利用,制造出一系列悲剧,成为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那么,传统道义上的英雄主义,是不是也有次成分在其中?或者说,人类的思想道德进程需要这样的自我牺牲者以此来诫告众人?人之初,本性到底是?。。
评分对于陀氏而言的四星。
评分1861
评分真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