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還是每天去散步,瓊美卡夏季最好。
樹和草這樣恣意地綠。從不見與我同類的純粹散步者。時有驅車客向我問路,能為之指點,彼此很高興似的──我算是瓊美卡人。
有一項懇切的告誡:當某個環境顯得與你相似時,便不再對你有益。
瓊美卡與我已太相似,有益和無害是兩回事,不能耽溺於無害而忘思有益。
我將遷出瓊美卡。
友誼的深度,是雙方本身所具的深度。淺薄者的友誼是無深度可言的。
快樂是吞嚥的,悲哀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樂,會嚼出悲哀來。
誠實而勤勉的人,都知道,都慢慢知道,哲學和真理有其終點,終點是:沒有哲學沒有真理。
寫作本書時,木心住在紐約東陬瓊美卡,故此書名為《瓊美卡隨想錄》。木心用字非常講究,標點也講究,於是,在《瓊美卡隨想錄》中,各篇皆是兩字的標題:圓滿、將醒、綴之、尖鞋、(口庶)語、步姿……,光是這些標題就字字獨特精湛,豐沛嫻熟。
全書計分三輯,不僅因篇幅不同,各輯文字風格各異。第一輯藉由歷史或地理,或順理成章,或強烈發散;第二輯分「(口庶)語」、「俳句」與「風言」,只一句或兩句,語錄式的短散文,短小精悍,活潑、雋永、耐讀;第三輯偏重生活,帶著凝重的細節和感悟。
奇思妙想,終篇不絕;細節裡藏著生活,行文豐沛而嫻熟,善用漢賦般的奇字,在別人說不下去的地方說出別開生面。以捕捉片刻始,以叩問永恆終,展現一個藝術家兼哲人觀察環境、思索生命的獨特視角與睿智。
木老爷子说到的,我就不想再说了,恭恭敬敬摘书 哈代说: “呼唤者与被呼唤者很少互相答应。” 此一语道出了多少悲伤,道破了多少人间惨史。 ——呼唤 我原先是从来不知疲倦的,眼看别人也都是不知疲倦的。 一天, 我忽然疲倦了,眼看别人也都是疲倦了,疲倦极了。 ——除此 ...
评分昨天傍晚半梦半醒之间终于看完了木心先生的随笔集《琼美卡随想录》,里面有一句话,倒不是对它理解得多深刻,但是却是瞬间击中我,应声倒地的那种——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私以为此乃缘分所在,故借其名发些牢骚。 木心先生的书这是第一次看,以前早已从各种人各种...
评分一如既往,心动,徐徐的心动,归于本真。没忍心,如往,在书边留一丝墨迹,不忍心,恐惊了书里的灵魂。(连这文字都像木心的了,呵呵)
评分死去比活着简单,我看到,已经死去的人们望着我发笑,并非不怀好意, 反倒让我肯定他们目光的温和,哦,他们软弱的身躯, 曾经很强健,啊,怜悯是一种病, 你是一个虚伪的人,要记得做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要成为你, 你的灵魂呢,在这本书里吗,那你为何借给他人,灵魂可以借出...
评分此书放在音乐厅的CD架旁边,我也是站着读了几页,精短的文字泛起幽默的情怀,勾起会心。 比《哥伦比亚的倒影》好看。尤其是第二辑的三篇“嗻语”“俳句”“风言”。老到、耐人寻味。 能够站着读、在地铁里读,合上书还能反复咀嚼那些寓意的书,不多。
这本基本都是短句,有些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方知其味道,不一样的心境所尝到的味道也不同,依旧很木心,依旧很随性
评分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评分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评分为了俳句可以把木心的书一直给买下去。此人精英癌十分严重,但竟然可读性又很强。
评分这本基本都是短句,有些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方知其味道,不一样的心境所尝到的味道也不同,依旧很木心,依旧很随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