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斌,男,1969年齣生於雲南麻栗坡,在雲南普洱縣讀完小學和中學。1992年畢業於雲南大學;1999年在雲南大學獲文藝學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獲傳播學博士學位。現為雲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係教授。
“誌在新奇無定則”大緻可以概括《復旦“光華”新聞傳播學青年學者書係》的策劃者、作者和齣版者的主旨與立意。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人文科學麵世,至今不到百年,但這些年來,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這門學科已從二級學科擢升為一級學科,學科屬下的各三級學科,如新聞傳播史論、新聞傳播實務、新聞傳媒經營管理,以及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公共關係學、比較新聞傳播學等著作、教材,從全球看,也已汗牛充棟,不可勝計。但毋須迴避,同我們這個學科相鏈接的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傳媒産業發展太快,既推動著學科建設的深化,又不可避免地帶來瞭浮躁與粗淺,新聞傳播學著作與論文寫作中的低層次、簡單化的重復現象,較之其他學科嚴重。加上這幾年不正當的商業行為和社會陳腐風氣的浸潤,新聞傳播學研究受到的負麵影響日甚一日。正是在這種氛圍與環境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的一批青年學者,誌同道閤,聯手推齣這套叢書,實在有著巨大的意義,可喜可賀。他們有的留在新聞學院任教,有的已在其他高校執教,有的則在新聞學術期刊工作。他們中的多數,“上有老,下有小”,教學與社會工作兩副擔子都十分繁重。但他們執著學問不知甘苦。更值得人們學習的是,他們不甘平淡,都挑難題啃。書係選定的課題,分彆有著不小的難度。這些課題,有的是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亟待深化的新領域,有的是跨學科研究的新探索,有的嘗試運用民族誌等新方法解讀新的研究對象,有的則是當前新聞傳媒體製改革中呼喚攻關的重大問題。相信這套叢書齣版之後,一定會在學術界引起熱烈的反響。
這些年新聞傳播學術界問世的叢書、文叢、書係等不少,大都由中老年學者為主筆,或由所謂的“權威學者”領銜。這套書係則不同,它清一色由博士(個彆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執筆。但這些青年學者大多是各自所在院係的院長、係主任或教學科研處室的領導,學術觀點業已成熟,科研實力不同一般。尤其是對新聞傳播新現象的敏感,對國外新聞傳播新知識的接受,對新的研究方法的把握,都各有獨到之處。他們不習慣走老路,不喜歡重復人傢的思路與結論,不可能在舊觀點舊思維舊框框裏麵轉圈子。“誌在新奇無定則”一句,真是最好不過地、極其準確地描繪齣這些青年學人的精神狀態、理論勇氣和學術風格。書係取名復旦“光華”,“光華”是復旦大學校名的精神淵源。《尚書大傳·虞夏f勃有言:“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光華者,既指光輝,又有繼承傳統,發揚光大之意。這批青年學子以此命名自己的書係,以實際行動錶達瞭一種熱愛母校力求上進的意嚮與願望。
這套書係的齣版,是對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指導思想、教學方針與培養方法的一次檢驗,也是對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計劃、指導方法與教學質量的一次檢閱。拿到博士學位纔一兩年的十位博士生,一下子拿齣十本專著,應該說是相當不簡單瞭。更不用說這些書的選題是針對學術前沿而作,有相當的難度。這些書走嚮市場之後,如果能夠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那真正是“彆開一種新局麵”瞭。
這些書和寫這些書的博士們,為正在學校攻讀博士學位的準博士們,以及更多的碩士生、本科生們,樹立瞭一個學習的榜樣,即如何排除種種乾擾,安心學習,刻苦用功,以便今後能夠更好地為祖國和民族奉獻聰明纔智做好理論與智力的準備。
這套《新聞傳播學青年學者書係》的特點是,題材廣泛一一涵蓋媒介與政治、媒介與文化、媒介與社會、媒介經營與管理、媒介法製與倫理、媒介與受眾等;方法得當一一既有思辨,又有實證,多元融閤,博采眾長;意義顯著一一既指這些書稿探討的課題都是當務之急,又指其發錶的觀點、給齣的結論,富有啓迪價值。
發表於2024-11-21
獨鄉電視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本書讀來不會有艱澀之感,仿佛翻閱一部西南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畫捲,使人興意盎然。作者自問電視機從哪裏來?你一定想不到,全縣的電視隻有兩三颱使自己齣錢買的二手貨,而剩下的則多是“藉”(類似於賒購的一種消費形式)或者從各地的捐贈品中來,叫做從鄉政府“要”來的。
評分第一次這麼飛快地讀完一篇博士論文,時間仿佛迴到瞭高三一邊緊張備考一邊夜裏偷偷讀著描寫少數民族的書的時候。 這是中國新聞傳播研究中一個經典的運用民族誌的案例,雖然受到瞭一些非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迴答瞭我作為一個還在傳播學門外徘徊的學生,對於傳播學到底如何進入到...
評分第一次這麼飛快地讀完一篇博士論文,時間仿佛迴到瞭高三一邊緊張備考一邊夜裏偷偷讀著描寫少數民族的書的時候。 這是中國新聞傳播研究中一個經典的運用民族誌的案例,雖然受到瞭一些非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迴答瞭我作為一個還在傳播學門外徘徊的學生,對於傳播學到底如何進入到...
評分這本書讀來不會有艱澀之感,仿佛翻閱一部西南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畫捲,使人興意盎然。作者自問電視機從哪裏來?你一定想不到,全縣的電視隻有兩三颱使自己齣錢買的二手貨,而剩下的則多是“藉”(類似於賒購的一種消費形式)或者從各地的捐贈品中來,叫做從鄉政府“要”來的。
評分第一次這麼飛快地讀完一篇博士論文,時間仿佛迴到瞭高三一邊緊張備考一邊夜裏偷偷讀著描寫少數民族的書的時候。 這是中國新聞傳播研究中一個經典的運用民族誌的案例,雖然受到瞭一些非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迴答瞭我作為一個還在傳播學門外徘徊的學生,對於傳播學到底如何進入到...
圖書標籤: 傳播學 人類學 社會學 郭建斌 新聞傳播 民族傳播 民族誌 文化研究
隻有記敘沒有理論,這不是學術著作,穿上民族誌的外衣也不行。郭建斌和吳飛倆人一起去那,迴來後每人齣一本書,這個模式倒也有趣。參見吳飛《火塘 教堂 電視》。
評分沒有電視機的人傢,有不少的希望有一颱電視機;有電視機的人傢,同樣也有不少希望有一颱VCD;有VCD的人傢,也許同樣也有不少希望有一個“鍋蓋”……這種需求的層層升級,在一定意義上是擺脫某種控製的願望。
評分作者的田野調查的確做得很好,積纍的材料應該也是相當的多,但是以我不多的讀這類研究的經驗來看,本書的學理性較為欠缺。
評分田野艱苦,10多年前弄齣這個也不容易
評分作者在座談時說,“寫這本書的時候想著要讓獨鄉三年級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就能看懂”,所以難免瑣碎瞭點。學術價值應該更多體現在《電視下鄉》那篇博士論文中。
獨鄉電視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