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张灏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226
译者:王跃
出版时间:2006-02-01
价格:21.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2250253
丛书系列:张灏合集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知识分子
  • 张灏
  • 历史
  • 近代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知识分子研究
  • 政治
  • 知识分子
  • 危机
  • 中国
  • 思想史
  • 社会变革
  • 人文关怀
  • 反思
  • 现代性
  • 文化认同
  • 公共参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关于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四个领袖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的研究论著。我的注意力放在19世纪90年代初到1911年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发展上,并以此作为探索“转变时期”(1890—1911)思想变迁的门径。我之所以选择这四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都在此时期以不同方式扮演了思想界的主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反映了以往4缺乏研究的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思想风貌。我相信,一并分析他们四人的世界观,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和时代。然而,这种分析要求我们离开某些现有文献中居主导地位的课题和方法。下面开始的这些讨论将助于正确地表述我的研究。

作者简介

张灏,1937年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现为台北“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过代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渡过(1890—1907)》(1971)、《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98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1988)、《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1989)、《张灏自选集》(2002)、《时代的探索》(2004),他还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康有为(1858—1927)
一 思想历程的开端
二 探求思想融合
三 “仁”的道德玄学世界观
四 康有为的未来乌托邦思想
第三章 谭嗣同(1865—1898)
一 男子汉和殉道者
二 谭的思想探索
三 人性的研究:“仁学”
第四章 章炳麟(1869—1935)
一 两条道路的选择
二 章早期思想的形成
三 超越种族民族主义道德观
四 超越种族民族主义:章氏走向唯识宗的道路
五 佛教世界观
六 来自佛家观点的文化批判
七 章氏佛教世界观的两面性
第五章 刘师培(1884—1919)
一 刘师培的思想渊源
二 寻求“至善之人”和“至善社会”
三 刘师培诗中的自我和世界观念
四 无政府主义的理想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晚清民国的一百年,属于那种“迷人的乱世”,在一个失序的社会里,充满了各种极端。这种混乱的丰富,对那一时代的人来说,或许是极度的悲欢,但对后人来说,则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中国史上罕见的实验室环境,所有政治思想都可以在此酝酿、试验...  

评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评分

晚清民国的一百年,属于那种“迷人的乱世”,在一个失序的社会里,充满了各种极端。这种混乱的丰富,对那一时代的人来说,或许是极度的悲欢,但对后人来说,则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中国史上罕见的实验室环境,所有政治思想都可以在此酝酿、试验...  

评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评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用户评价

评分

由于转变时期宇宙论王权的神秘性瓦解了,普遍性意识和特定现实之间的紧张在西方的冲击下,由隐性的调和转为突上表层的根本性紧张;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历史秩序危机和个体存在危机作出双重回应;民族国家对此他们而言不是终极共同体,而他们的核心关怀乃是世界秩序:康有为自早期接受今文经学、通融宋明理学,到专注于道德内在性、自主性,舍礼言仁,协调道德保守、激进主义以连贯成统一世界观,终至太平世的未来大同;谭嗣同受惠王夫之、张载、庄子的无我同一性,不分生死,非难儒家道德秩序中的压抑因素,以仁为积极进取精神;章太炎受荀子影响,以道德宣通人类、指导革命,假反满使暴力反抗合法化,后期信奉唯识宗对人类存在意义提出挑战;刘师培偏爱道德能动主义,重视公的社会价值,不容功利主义,高扬无我同一的幻境,走上集体主义型的无政府主义。

评分

: B25/1231

评分

深刻的时代与文化危机感。

评分

: B25/1231

评分

深刻的时代与文化危机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