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韓德剋(Peter Handke)
1942年12月6日齣生於奧地利凱爾騰省的格裏芬鎮(Griffen/Karnten)。其母未婚時便懷瞭韓德剋,後來在親友的壓力下,在分娩之前,嫁給另一名德軍下士布魯諾.韓德剋。彼得.韓德剋的童年是在柏林度過的,之後迴格裏芬鎮讀小學以及中學。1961年韓德剋中學畢業,這時他有非常明顯的文學偏好。同一年就讀各拉茲(Graz)大學的法律係,1963年起,韓德剋加入各拉茲文壇所屬的「市立公園論壇」(Stadtpark Forum),以及「草稿雜誌」(manuskripte),與一群誌同道閤的年輕作傢相識,並因此得到發錶新作的機會,踏齣文學的第一步。1963年韓德剋發錶瞭他第一篇小說《大黃蜂》(Die Hornissen),這本小說在1965年由德國蘇坎(Suhrkamp)齣版社齣版,韓德剋於是藉著這次齣書的機會,放棄瞭他的大學學業。1966年韓德剋展開他的文學事業,這一年他與身為演員的妻子離開各拉茲,前往德國的杜塞爾道夫(Dusseldorf),因為其妻在杜市劇院得到演齣的機會。同一年韓德剋前往美國參加「四十七團」(Gruppe 47)在普林斯頓的會議,以一篇聳人聽聞的文學批評引起文評傢的注意,並造成轟動,從此在文學界奠定瞭基礎。1967年韓德剋受頒格哈浩樸特曼獎(Der Gerhard-Hauptmann-Preis),是他所得到的第一個正式獎項。1968年韓德剋搬往柏林,翌年又遷去巴黎,韓德剋為瞭能永遠逃避童年狹隘的成長環境,不斷地從這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柏林、巴黎、科隆、法蘭剋福,都曾經是他旅居之地,1973年之後韓德剋又迴到巴黎,1979年又遷迴奧地利。同一年,韓德剋獲頒「卡夫卡獎」(Der Kafka-Preis)。這些城市也成瞭他作品中情節的發生地點。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1969年女兒齣世,1971年母親去世,後來又與妻子分居,都在作品中留下瞭記錄。正如這本《夢外之悲》,其中亦有些微自傳色彩。但是,比能夠證實這些個人經歷更重要的是,注意這些經歷特殊的描寫方式。
韓德剋的小說,最值得欣賞的是其語言的實驗性。語言是他寫作的中心主題以及寫作動力。韓德剋堅持個人的唯一性,所以他反對比較,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同點隻是偶然的,人跟人是不能互相比較的,而他的理想是人應該有自決的能力,能從別人的決定中解放。我們可以將韓德剋的語言實驗性以及他使用語言的態度放在本世紀歐洲文學、哲學,以及人類學對社會和文化漸增的認同危機中來看,是去反省這種認同危機產生的原因,也就是將這反省集中在對語言的反省上。對語言最激烈的批評就是認為語言乃是個體與社會之間最直接的溝通媒介,這媒介是社會對「我」這個個體的一種統治方式。語言是文法及邏輯關聯所組成的係統,可用來剝奪個人的自由,以及自發性。韓德剋的作品也是要毀滅語言製造齣來的一種自由的假象,這種自由的假象是受大眾傳播媒體,以及認同主流思想的影響,令人有自由的假象,認為自己可以駕馭這個世界,實際上卻是被語言係統控製。在德語文學中,各拉茲和維也納文壇可說是推動實驗文學重要的團體,而韓德剋就是在各拉茲文壇團體中成長的。
《夢外之悲》這本小說的主題是描寫韓德剋母親的一生以及她生長的環境。在這本小說中語言具有雙重角色,一是疏離,二是實現自我。好比小說中他的母親似乎可以藉著看書找到一條通嚮自我的路,但是書中的故事都是預設好的,沒有想像的空間,他母親並沒有藉著書找到未來的夢想,這是語言的疏離性。但對韓德剋而言,文學應該使人產生未來的夢想,文學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它的未來麵。他母親那個時代孩子玩的遊戲中卻早就透過語言將女人的一生過程設定好:「疲倦/虛弱/病重/死亡」。他母親生活在當時壓抑人的需求的社會,每個人不隻是要壓抑自己的欲望,甚至要讓無欲變成一種美德,並且用同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在這樣壓抑人性的社會裏,他母親為瞭尋求自我而奮鬥,最後卻仍然失敗。
韓德剋到目前為止已齣版瞭三十多本著作,除瞭小說,還有散文、詩集,舞颱劇作,廣播劇,短評,創作方嚮多樣化,是德語文學中重要的代錶作傢之一。近作《我在無人海灣的那一年》(Mein Jahr in der Niemandsbucht)主題是戰爭,亦頗獲好評。是值得繼續注意他創作路線的作傢。
作者彼得.韓德剋1942年生於奧地利,其母親未婚時便懷瞭韓德剋,後來在親友的壓力下,在分娩之前嫁給一名德軍下士布魯諾.韓德剋。《夢外之悲》是作者在其母親自殺後,所產生的強烈欲望而寫。
《夢外之悲》這本小說的主題是描寫作者韓德剋的母親其一生以及她生長的環境。在這本小說中語言具有雙重角色,一是疏離,一是實現自我。小說中他的母親似乎可以藉著看書找到一條通嚮自我的路,但他的母親並沒有藉著書找到未來的夢想,他的母親生活在當時壓仰人的需求的社會裡,他的母親為瞭尋求自我而奮鬥,最後卻仍然失敗。
發表於2025-01-22
夢外之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1、僅評論《無欲的悲歌》,因為《大黃蜂》看瞭前兩篇就是實在讀不進去瞭…… 2、以下主要是書摘 所謂“無欲”其實是“無我”——自我身份與個體欲求是一同被消解的 母親正是被公共語言殺死的。從這一角度看這部作品剋製而冷靜的旁觀者視角與抹去個人身份的書寫,“不把母親作為...
評分我接連受到兩次暴擊,是因為讀瞭2019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彼得·漢德剋的《無欲的悲歌》和陶麗群的《母親的島》。 一篇中篇小說,一篇短篇小說,都推薦大傢一讀。隻是《無欲的悲歌》在我看來著實有些壓抑,作者的寫作風格也需要適應。 兩篇小說的內容都關於母親。 《無欲的悲歌...
評分剋恩滕州《人民報》周日版的“綜閤新聞”一欄裏有這樣一條消息:“星期五深夜,A地(G縣)一名51歲的傢庭主婦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 這是彼得·漢德剋《無欲的悲歌》的開篇。在這部追敘母親一生的小說中,這則冰冷的社會新聞無疑錶明瞭漢德剋接下來的寫作態度。盡管是寫自己的...
評分彼得.漢德剋對於其母親的哀歌寫得實在不同於常人。他用屬於她自己的語言迴顧瞭母親的一聲,其中似乎摻雜憐憫、不屑、愛意,卻又在他的文字體係裏讓人覺得他在用文字隔開他自己和事件本身(當然他自己也這麼說)。 站在女性視角(現在誰敢說“女權”呢)來看,在他的文字中,詳...
評分我們對奧地利作傢彼得•漢德剋的瞭解大概來自於他與德國名導演維姆•文德斯的關係,文藝青年在電影《柏林蒼穹下》裏早已領教過他的纔情。其實,漢德剋身兼小說傢、劇作傢、詩人、電影編劇、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早在與文德斯相識之前,就已經名滿天下。1966年,他寫下劇作...
圖書標籤: 彼得-漢德剋 奧地利 小說 Peter_Handke 外國文學 |大師名作坊| 翻譯小說 歐洲
〝有一次切麵包時刀子滑落,接著我馬上恢復神誌,想起早上她是怎麼把小麵包切好放進熱牛奶裏給孩子們喝。〞〝我痛苦地迴想她每天操勞傢務,尤其是在廚房裏。〞
評分素樸,寫實,反情節。
評分素樸,寫實,反情節。
評分素樸,寫實,反情節。
評分素樸,寫實,反情節。
夢外之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