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发表于2024-12-22
废墟的故事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读完了巫鸿的《废墟的故事》。 或许能够机械地将眼前之景一一对应。 东栅是人们预期中的“如画废墟”,干净整洁、古意犹存,当地色彩浓厚的居民似乎也存在其中。不管他们对于东栅是否会产生浪漫主义的喟叹,也不管东栅经历多少的修复、重建和做旧,只要墙粉剥...
评分作为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近些年的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考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美术史十议》、《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
评分论文杂集,总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也是最贵的一本。巫鸿老师的书我基本都买了。这本书是我买的最新的一本,但是东西是最缺乏诚意的一本,内容却不新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远不及《礼仪中的美术》和《时空中的美术》两本,当然也不及《重屏》给人的启发和新意。恕我冒犯,我真的不...
评分 评分先放点读书笔记: P15 怀古诗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文学,而更是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美学体验:凝视(和思考)这一座废弃的城市或宫殿的残垣断壁,或是面对着历史的消磨所留下的沉默的空无,观者会感到自己直面往昔,既与它丝丝相连,却又无望地和它分离。 P18 在典型的欧洲浪漫主义视...
图书标签: 艺术史 巫鸿 艺术 美学 文化 废墟 海外中国研究 建筑
美术史家巫鸿最新学术专著力作,中文版与英文版同年面世。
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的种种形式,“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小城之春》的废宅与老城,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本书在梳理这份涵盖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的材料清单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包华石)。
《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尽管对存在对西方语境下的“废墟”话题分析不够充分这种小问题,但对中国语境下的废墟话题的分析,实在太厉害了,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精确度。总体而言,后面一半没有前面一半好,可能是因为身在当代反而不能脱身吧。
评分问题都是从Owen森赛追忆那里来的,最近阅读的核心真的是nostalgia和memory。
评分贵之有理!
评分融贯古今中外的一本写“废墟”的专著。架构精妙,内容详实厚重,语言又是难得的通俗易懂,真可谓是大家的书。写博士论文的童鞋都应该学习一下如何架构行文。这本书也解决了我为什么要去看古迹,尤其是去看人少的破败的古迹的原因:怀古之情因此必然为历史的残迹及其磨灭所激发,它的性格特征包括内省的目光、时间的断裂,以及消逝和记忆。#No. 065
评分问题都是从Owen森赛追忆那里来的,最近阅读的核心真的是nostalgia和memory。
废墟的故事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