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伯群(1931—)

浙江湖州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为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与同窗曾华鹏合撰《鲁迅小说新论》、《郁达夫评传》、《冰心评传》等。主编有《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与朱栋霖合作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与吴宏聪合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86)》等。退休后,受聘于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现为该中心“古今演变”研究室研究员。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范伯群
出品人:
页数:596
译者:
出版时间:2007-1
价格:7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111241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通俗文学 
  • 文学史 
  • 范伯群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 
  • 现当代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在国内外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已成为一门显学。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在2000年出版后,接连于200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五瑶学术奖优秀著作一等奖”。范伯群于2001年退休后又花了整整5年时间,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进一步挖掘大量新数据,精确绘制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历史蓝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意义和发人深省的新论点。这是目前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领域中极具权威性的专著之一。作者以史家的目光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周期与运行轨迹,以丰富的图像数据重现几近湮没的通俗文学作家作品的原貌,并在雅俗对比中为研究现代知识精英文学的学者展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有可比性与互补性的参照系,大有助于完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科学研究体系。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在众多文学史深浅不一地演绎着写作的时代背景、重要作家生平、代表作品思想性、作品艺术特色、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等几个固定模块的时候,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在其中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建立了独立的研究体系并试图将通俗文学整合...

评分

在众多文学史深浅不一地演绎着写作的时代背景、重要作家生平、代表作品思想性、作品艺术特色、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等几个固定模块的时候,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在其中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建立了独立的研究体系并试图将通俗文学整合...

评分

在众多文学史深浅不一地演绎着写作的时代背景、重要作家生平、代表作品思想性、作品艺术特色、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等几个固定模块的时候,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在其中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建立了独立的研究体系并试图将通俗文学整合...

评分

在众多文学史深浅不一地演绎着写作的时代背景、重要作家生平、代表作品思想性、作品艺术特色、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等几个固定模块的时候,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在其中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建立了独立的研究体系并试图将通俗文学整合...

评分

在众多文学史深浅不一地演绎着写作的时代背景、重要作家生平、代表作品思想性、作品艺术特色、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等几个固定模块的时候,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在其中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建立了独立的研究体系并试图将通俗文学整合...

用户评价

评分

补充文学发展史盲区的好书。架构清晰,前半段总写现代通俗文学发生的历史条件,对孕育通俗文学的文化场地进行还原,后半段基本围绕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来铺叙,却不显得浮光掠影。(2018年八月,暑假)

评分

老先生对于学术的热情和严谨值得称赞,总体对现代通俗文学的还原度很高,尤其加入了大量图片,看到后记谈到了图片的来源之不易,愈发增加了对先生的敬佩之情。依据线性时间排序也不能说是缺陷,但个人感觉若是以专题性排序会更好一些,现在这样排序总感觉有些失之泛泛。

评分

啥破文笔啊,混个脸熟得了。

评分

#重读#8.7/10。序言仍旧让人感动:70岁的学生跟90岁的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本书优缺点都很明显。史料翔实,搜罗齐备,大概是同类著作中的翘楚;行文富有情感,没有学术文章式洞穿一切的暮气,兴之所至甚至说了很多“闲话”,十分切合本读者的口味。缺点也不容掩饰:前后重复材料、观点较多,剪裁还不够彻底;整体来看不像文学史,倒是颇有几分书评合集或文坛掌故集的意味,这也有通俗文学的研究普及不够的原因,或者读者的知识面太窄。理论未必是写文学史必需的工具,但它是弥补个人学养及才华的遮羞布,而且,一本结构严整的书总是比松散的文集更能带给人富有成效的训练。

评分

#重读#8.7/10。序言仍旧让人感动:70岁的学生跟90岁的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本书优缺点都很明显。史料翔实,搜罗齐备,大概是同类著作中的翘楚;行文富有情感,没有学术文章式洞穿一切的暮气,兴之所至甚至说了很多“闲话”,十分切合本读者的口味。缺点也不容掩饰:前后重复材料、观点较多,剪裁还不够彻底;整体来看不像文学史,倒是颇有几分书评合集或文坛掌故集的意味,这也有通俗文学的研究普及不够的原因,或者读者的知识面太窄。理论未必是写文学史必需的工具,但它是弥补个人学养及才华的遮羞布,而且,一本结构严整的书总是比松散的文集更能带给人富有成效的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