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发表于2025-04-13
看见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柴静过去在央视主持的节目,我可能看过,但没印象。但《看见》,我觉得不错。在央视能把节目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 相比她的节目,她的博文流来流去,我倒是看了不少。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她的文字,总觉得有一点毛病。 等看完她的书《看见》,我似乎知道我觉得的毛病在哪里了...
评分睡前开始翻这本书,不料却看迷了眼,几欲落泪,勾起太多往事。 我很少提自己学的是新闻,因为学了几年深觉误人。后来临近毕业的时候,又逢都市报崛起,实习全是跑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实在没有兴致。终归还是干了几年媒体,做的也不够出类拔萃,无言启齿。 但我想说,选择做...
评分几年前读柴静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满纸都是文艺女青年的顾影自怜和文艺情怀。后来连她自己也说,不让第一本再版,是因为不喜欢过去的矫情和顾影自怜。 用了2天时间读完新书《看见》,放下书又逐页翻来,书里留满了笔迹和折痕。书里的话语平白、真实又赋予哲理。柴...
图书标签: 柴静 纪实 随笔 中国 看见 社会学 社会 传记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地铁上满头小辫的黑姑娘在电话里跟男朋友吵架,报馆里都是开会熬夜菜色的脸,咖啡馆里两个花白胡子老头对坐着看一下午人来人往……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评分读这样的书还是需要感性天赋的,不感性难得读开。那种感触,怎么说呢,就像泪水消逝在雨中。
评分文艺病仍有,自省的精神真是摩羯座的好习惯。
评分本来说的是挺实在的事,全被那种圣母般的视角毁了,加上条目里某工业码字机器整的那一篇评论差点没让人吐出来。反复强调个体,反复强调自己的缺点和渺小,反复强调自己的痛和无力,加上之前铺天盖地的造势,我真的觉得她是在消费自己【看见】的人和事。
评分后边比前边写得好。她文艺,道德化,也上进,有反省意识,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细看看,在书里她引出来的,所有人批评她的,都有道理,她自己也承认,“要服务,不要表达”“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一切问题”“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柴静是个漂亮姑娘。她自己也知道,所以老忘不了”……但她,就是不改。陈虻说,“你这个人靠语言是没用的,什么事都非得自己经过,不撞南墙不回头”,她的朋友也说她“勇于自省,永远任性。”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为什么不从做人开始呢?”还是陈虻懂她。这是文艺女青年的通病,我自己读到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也觉得枪中得妥妥的。“水无所起止,只知流淌,但总得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乱石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峡谷,自成江河湖海。”最喜欢这句。
看见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