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德國文學傢、思想傢,因其博學和敏銳而享譽世界,被視為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傢,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他學術視野開闊,學術眼光獨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誌悲苦劇的起源》、《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可技術復製 時代的藝術作品》、《評歌德的<親和力>》、《攝影小史》、《柏林童年》、《德意誌人》等名著,尚留下六冊書信集。作為眾所周知的思想傢,其論著豐富的解釋力吸引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儼然成為重審現代性與歐洲文化史的關鍵節點。
本書是本雅明的代錶作,作者在本書上所耗費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裝載的哲思,從謀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體現。原本在文學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剋時代德意誌悲苦劇,在他筆下卻勾連起瞭西方自古典經中世紀而至他所處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學史、宗教史。筆墨既馳騁古今,釋義則不落窠臼。哲學式批評的角度在文學研究內部屢破藩籬,而在廣義文化研究層麵更讓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費解之名仍在,獨創魅力不減。
沒有見到全書,無法評價譯文質量。僅從豆瓣網頁公布的目錄來看,《寄喻與悲苦劇》第二節的最後一個小標題譯為“文學上的騎士”,肯定錯瞭。 原文作“Ritter über die Schrift”,其中Ritter不是騎士,而是德國學者Johann Wilhelm Ritter (16 December 1776 – 23 January 181...
評分在《曆史的天使》一書中,斯颱凡·摩西將本雅明的思想曆程劃分為三個範式:(1)以《論普遍語言與人類語言》和《論譯者的任務》的主要文本的“神學範式”;(2)以《德意誌悲苦劇的起源》為核心的“美學範式”;(3)在《拱廊計劃》和《論曆史概念》中的“政治範式”[1] (p78...
評分建議配閤《德意誌悲苦劇的起源》的品讀會來看,會有不小的收獲http://site.douban.com/114617/widget/notes/12534879/note/260293264/ 曹衛東教授談如何讀...
評分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德國文學傢、思想傢,因其博學和敏銳而享譽世界,被視為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傢,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他學術視野開闊,學術眼光獨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誌悲苦劇的起源》、《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可技術...
評分建議配閤《德意誌悲苦劇的起源》的品讀會來看,會有不小的收獲http://site.douban.com/114617/widget/notes/12534879/note/260293264/ 曹衛東教授談如何讀...
看待巴洛剋新視角
评分完美驗證瞭他自己的理論,將巴洛剋戲劇當作一個現象,以概念作為中介,參與理念的存在。這個理念,或者說本書的那個真理內涵,是寄喻。明年時間不那麼緊張瞭就再讀一遍,還是太趕瞭。他和盧卡奇早期文風還有戲劇理論的基調真像啊,可以對照著盧卡奇來讀。非常精彩,也非常吃知識儲備,雖然我把它當文論看瞭但也真的很費精力。對某形式的戲仿意味著該形式的終結嗎……
评分今天作為新生入學很多事情都很喪,但是讀完這本書的確挺治愈的,不喜歡本雅明,就像不喜歡巴特一樣。然而這本是看過的本雅明最好的一本,本雅明能將康德和海德格爾連接起來,讓綫索更清晰,尤其是他的“認識論批判”這篇序,可以說是20世紀哲學的完美總結,如果他能將此擴展,那麼就是第一流的哲人。
评分終於讀完瞭。前麵拿筆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到瞭後麵越讀越快,經常讀完瞭一段就忘瞭前一段,等到快結束時已經徹底忘瞭四個月前讀的前麵的部分瞭。書被我勾的像課本,譯筆的確流暢文雅優美。
评分讀過,愛過,忘瞭,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