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暧昧的伦理学态度。暧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是不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影和一个思考空间。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边境小镇自杀,这个小镇也是三年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历尽艰险,从此处脱身去法国的地点。
《单行道》意象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如加油站、邮票交易、中国古董甚至梦境等。作者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堆积和罗列,而是推翻固有的概念思维,深入事物的本质,以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书中文章饱含哲理性思维,寓意深刻,是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哲学、文学、政治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现实问题思考的结晶,依然对当今世界的学术、思想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最近两本一起读,一本是单行道,一本是舍斯托夫以头撞墙,读起来就心闷得慌 ... 一开始还以为自己理解力不逮,后来慢慢地感觉出应该两本书都是翻译上的问题,总觉得不顺,前言不搭后语,索性放弃..... 翻译是个大难题呀......
评分“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你才可以称他为男人……”。对于一个一生都在漂泊和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人来说,瓦尔特·本雅明无疑走过很多条路。他几乎遍及欧洲的足迹,使他成为一个标准的上路者,一个孤独的体验者。他用自己的脆弱和敏感体验了欧洲大陆,体验了生活,当然也体验了...
评分尼采说,有些人要等到死后才出生。瓦尔特•本雅明就是这样的人。本雅明1892年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德裔犹太人,一个成功的古董商。本雅明曾先后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尔尼等大学研究哲学。27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但后来他试图以《德国悲剧的起源》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教...
评分太可怕了。 没读过他的论文而直接读这个,宛如通过《引诱者手记》去观察克尔凯郭尔,对于本雅明的思想得到的将会是相当错误的结论。 不过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个……我是说,他们无所谓自己读到的是否真实。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拗口,它的独辟蹊径。它在诉说,但完全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在一种自成意义的语言系统和观感世界中行进。最有趣的是所指和能指之间那神秘的关联,即便通过作者的隐喻和讲解(甚至译者也不得不对此进行一次再阐释,附在每一篇短文的后面,虽...
有趣灵魂有趣过剩的尴尬产物
评分“幸福就是能认识自己而不感到惊恐”读到现在,只有描述房间内孩子捉迷藏的感受那节,能给我同一的体验。真实的写作~(啧,我应该读完译者前言就直接看最后面阿多诺写的文章,教我如何去读这书...后面有几篇我基本扫一眼就过了)本来想3后来觉得自己也没搞懂怎么读,就..4吧
评分同一事物,比别人多看到一点,是思想者,能看到更多不一样,是艺术家,完全的重塑和幻想,是孩子,本雅明显然兼具了这三种身份。
评分感兴趣的是,像是本雅明用日常生活事物的罗列、(被定义是)超越固有概念思维的写作,似乎在中国明清小品文时期就已经滥觞,“短文”究竟能够起到多大的个人和社会力量,似乎还是需要多考量一下。
评分感兴趣的是,像是本雅明用日常生活事物的罗列、(被定义是)超越固有概念思维的写作,似乎在中国明清小品文时期就已经滥觞,“短文”究竟能够起到多大的个人和社会力量,似乎还是需要多考量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