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美国] 琳达•格林豪斯
1947年生,《纽约时报》资深法政记者。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1968)、耶鲁法学院(1978)。在《纽约时报》从事过30年联邦最高法院新闻报道(1978-2008)。1998年获普利策奖,是美国最杰出的法律记者之一。2008年退休后,在耶鲁法学院执教,并为《纽约时报》网站撰写双周专栏。著有Becoming Justice Blackmun:Harry Blackmun's Supreme Court Journey(2005)、Before Roe v. Wade: Voices That Shaped the Abortion Debate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s Ruling(与列娃•西格尔合著,2010)。
译者:何帆
1978年生,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业余从事法政作品著译。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等。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五位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杂忆》《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等,主编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
【“牛津通识读本”中的经典之作】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最高法院事务30年报道者琳达•格林豪斯著】
【畅销译著《九人》《批评官员的尺度》译者、法政学者何帆法官译】
普利策奖得主、专事美国最高法院事务报道达30年之久的琳达•格林豪斯,在《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中向读者介绍了 该院事实上是如何运作的:在美国,官司是如何打到最高法院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如何判决?首席大法官的地位有何特别?法官助理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描述大法官们面对深刻的宪法 问题和难解的法律涵义时的处理方式,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贯穿《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全书始终,作者检视了许多具体个案来阐明所讨论的要点,并且将美国最高法院与他国法院进行了有益的对比。
硬着头皮读完,很多地方读中文不知道什么意思。大体上看懂和理解50%吧。名字叫通识读本,应该是面对美国本土公民而言,外国读者没有相关历史背景,很多事件的审判不知所云,也没有关系。 总体感觉美国最高法院是用来维护宪法权威,对各州和国会和总统的权力限制机构。对于具体...
评分《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作为“牛津通识读本”中译本的新成员,一望而知是那种微言大义、对书中所及要为专家与白丁一起奔向满分而奋斗的文本,主角又是构成所谓“梦想国度”立国根底之一的那幢“大理石神殿”,免不了叫人先注意到由谁来执笔写作。 本书作者琳达•格林豪...
评分记得法院组织我们到中学进行普法宣传的时候,老师向好几百号学生介绍说今天请律师来我们校进行青春路上,我们与法同行的讲座。那一瞬间,我愣住了。我虽然知道身边很多人对法官和律师分不清楚,但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作为授业解惑的老师居然也分不清二者区别。那一刻,...
评分序言 林达/文 记得有一次朋友来聚会。我想起“美国人大多不认识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说法,历史上的大法官,大概就更不认识了。我想测试下,就举起书里一张穿西装的照片,遮了名字,开玩笑地问:“这是谁?”我立即得到了毫不迟疑的答案:“厄尔•沃伦!”我特别奇怪,问...
评分对于英美法系和美国最高法院,平时在好莱坞电影,美剧和TVB律政剧里面多有涉猎,但是多数人容易流于浅表,产生很多臆测的观念,少有机会系统梳理其中的来龙去脉,也容易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美好想法。 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给了一个这样的机会,书很短,通读过后,...
何帆名气不小。第一次看他翻的书。厄,期望太高了,不少地方连中文都不通……
评分这本书的问题是想讲的太多,篇幅用的太短,对于具体案例经常省略很多论述,太容易令人误会。
评分原文写得十分简洁流畅,翻译也比较严谨。此书的问题在于中文受众太狭窄,即使是法律专业学生,对美国司法体制与历史未有基础了解的,读来也定会满头雾水;而对于了解相对略深的,此书过于浅显,用处不大。我觉得有趣的两个地方分别是第七章提到法庭之友的作用与第八章提到高院参考外国判例会引发国会保守派反弹的地方。
评分Yes,it i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评分值得一读的通识书籍,有种legal high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