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H. 奥登(1907—1973),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由于出生于英国,后来成为美国公民,所以也有人将其列为美国作家),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奥登的作品数量巨大,主题多样,技巧高超,身后亦备受推崇,其独特风格对后辈作家影响深远。
自1927年初出茅庐到1973年魂归诗国,近半个世纪里,奥登不断给英语诗歌注入新的气象。他的作品从政治写到宗教,从城市写到乡村,华美词章俯拾皆是,街谈巷议亦可入诗。
本书是奥登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的上卷,文本获得过他本人的首肯。此书连同尚未出版的诗选下卷包括了此前各版奥登诗集的全部内容,并且涵盖诗人后期的所有短诗集,可以说,奥登诗歌的精华已尽数裒辑于此。纵览书中篇什,令人不禁赞叹奥登诗艺之精巧,情怀之广博,而古老的西方文学传统,更是在他笔下,一次又一次重现往日的荣光。
虽然不是那么喜欢奥登,也看得出译者和出版社的努力。 有趣的是1944年奥登为自己的《诗选》写的前言。说实在的,我对奥登的诗没有多少感觉,缘起看了穆旦等人的最早的翻译,他的诗缺少诗意,絮絮叨叨,有些地方还挺贫的,穷哲理。翻着奥登的这本新译,我所能想到...
评分文/顾真 据说作家写作犹如演员演戏,心里总住着个“模范读者(观众)”,作者的每一处经营,都能得到他完美的回应。身为读者,能在情感上、智力上纤毫不漏地理解作者,想想都是快意的事,尤其当你读的又是诗,这一最接近文学本质的形式。不过若你面对的是W.H.奥登,这样一种作...
评分深圳晚报“锐读周刊”6月29日做了一个整版的“奥登”专题,之前通过邮件,接受了深晚记者李福莹的专访,以下是简要的几则回复: 深圳晚报:可否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奥登这个诗坛“庞然大物”? 马鸣谦:“庞然大物”是格里格森的说法,首先道出了奥登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
评分奥登和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Spender)是牛津前后级同学,日后斯彭德成了奥登的心腹和权威注释家。斯彭德的文学回忆录《世界中的世界》(WorldWithin World)中有许多段落记录两人的交往以及奥登对诗歌的看法,堪称奥登诗歌的最佳注脚。 斯彭德第一次见到克里斯托弗·衣修伍...
评分可能奥登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经常相当有把握以为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尤其是他对“恨”的敏感,令人感到亲近。很多诗都在尝试将人类命运和个人内心联系在一起,而怨恨产生怨恨这件事,几乎要被追认为大战灾难的根源。当然诗歌的思维跳跃开放,包容不确定、冲突和未知,只负责启示...
奥登译本只能读查良铮,差太多太多
评分我们无法逃避奥登,诗歌之途上他是无法忽视的路标——奥登是不易于模仿,也不是用来模仿的诗人。难以评价好或是不好,初读觉得并没有被击中,是语言的鸿沟还是心灵的隔膜?
评分耀眼而中立的夏天不置一词
评分翻译略略无感。。。
评分这么大规模的翻译和出版奥登不容易。读了悼念叶芝那首诗的新译,发现有个地方译错了,提一下供译者和出版社参考。What instruments we have agree. The day of his death was a dark cold day. 新译为”我们许可了怎样的仪器,他死去的那天如此阴暗凄冷“。注解里提到初版是O all instruments we have agree", 穆旦译为"呵,所有的仪表都同意“。穆旦的译法是对的,这里agree的主语是仪表,而不是我们。从语法来说,是O what instruments we have - agree。从诗歌表现来说,这是拟人手法,仪表的读数,指明(同意)叶芝死的那天是寒冷而又阴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