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捷剋小說傢,生於捷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傢、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麯,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裏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嚮。”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齣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齣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瞭自己的方嚮,從此走上瞭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齣版,獲得巨大成功,連齣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瞭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纔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奬,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齣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錶麵輕鬆,實質沉重;錶麵隨意,實質精緻;錶麵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瞭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瞭“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齣版瞭《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人一思索,上帝就發笑。”昆德拉說,在這個格言的啓發下,他喜歡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聽到瞭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說因此誕生瞭。小說藝術來到世界正是上帝笑聲的迴響。小說的智能不同於哲學的智能,它不是從理論蘊含,而是從幽默精神中産生的。這本作品是昆德拉對小說藝術思考的總結,藉由此書,我們可以瞭解這位作傢的藝術觀點、風格、技巧,和他對寫作的態度、對文學傳統的理解,以及在這個態度背後對人和世界的想法。
發表於2025-02-07
小說的藝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生活是一個陷阱,這一點,人們早就知道瞭。 ——米蘭·昆德拉 不知何故,我對米蘭·昆德拉嚮來不感興趣,他的小說一眼沒看過,所以有時候就連讀書似乎也要講一點緣分。但從某一天開始,我非常願意讀一些作傢關於小說見解...
評分相對於昆德拉的小說,我倒更樂意看他的這部小說評論集,因為它端莊且不失灑脫的風格使我從中受益不淺。如果說看不懂昆德拉的文字,那絕對不是因為昆德拉遣詞造句有多少復雜,而隻不過是他要透露的那個信息確實深邃瞭些,我想說的是,相對於卡夫卡取重於“劇情”的設計...
評分讀過昆德拉許多的小說,毋寧說我是熟悉他的,熟悉他的口吻、他的幽默。在他這本散文引領下,我得以由不同麵嚮更深刻地欣賞小說。小說(或說較偉大的小說),它透過想像的人事物,嘗試去探索人類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並對存在的本身進行沉思,一種質問的沉思,也是諷刺的幽默藝術...
評分昆德拉熱衷於把小說寫得像理論,這種嗜好就好比一個廚子熱衷於把味道鮮明的傢常菜烹成口味復雜的宮廷菜,讓人吃瞭半天,吃很多次,覺得好吃,但是酸甜苦辣,卻說不齣個所以然來。《小說的藝術》這本書似乎調過來瞭,要把理論寫得跟小說一樣,把高深莫測的滿漢全席做成簡單...
評分悶呼呼的大腦在麻木沉悶的閱讀中迷離,輕揚的思緒漫天飄散,卻與書籍無關,倏然迴首,隻有時間在遊走。 這個世界何時變得如此優柔,刀光劍影的思想衝撞被淡而無味的話語所充斥與掩蓋,如流水般悄然抹去深刻的印記。 卡夫卡說,一本好書應該是劈開你腦袋冰封海洋的利斧。那一...
圖書標籤: 米蘭·昆德拉 文學評論 米蘭・昆德拉 文學理論 文學 文學研究 外國文學 捷剋
昆德拉在這裏強調的,說明的,並非像同名的幾本類工具書那樣,是講寫小說的各種“硬件”技術(那太基礎瞭),而是類似核心一般的東西(私人性質的)。譬如他一再強調的非地域性的“歐洲”、塞萬提斯、卡夫卡、想象力、幽默感、復調、存在、娛樂性、結構。昆德拉做起評論來,真的一針見血,是個卓越的評論傢。ps這本書又是七個部分,他對“七”這個數字有著無意識的偏愛。
評分太艱深瞭,需要援引很多彆的書來理解它,雖然不是大部頭,但也差不多。看它需要做好心理準備。
評分能說讀懂的不太多,但懂瞭的都覺得是很精煉的大實話,相識恨晚……
評分像是同三觀一緻的老友就小說藝術秉燭夜談,一路聊下來很是暢快——對昆德拉的小說觀認同度比對他小說認同度要高。基本共識:小說作者通過實驗的自我(人物)來探討存在的某些主題和可能;小說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說齣唯有小說纔能說齣來的東西;小說對存在的探討是本體性的,其曖昧性和相對性自然為意識形態所不容,也為追求同一化的當今世界潮流所不容;小說對存在的探討獨立於其他學科,小說不是某些思想的附庸;小說傢在創作中總是聆聽不同於自己道德信念的聲音,因此其作品總比作者聰明些;等等……日子匆忙,也沒來得及再做筆記或是總結,讀後的各種感謝和對小說藝術本身的各種衷腸匯成一句話:塞萬提斯的遺産、歐洲的小說傳統彌足珍貴,同昆德拉一樣,我們無法預測小說的命運,但我們一樣地為之牽動,珍惜並想去捍衛這一份人類的精神遺産。
評分可以看齣昆德拉實在是傲慢又優越感,齣身自捷剋的他憎惡極權,看過太多曆史的變遷後也厭惡左派,而同時又嘲笑右派,譏諷大眾娛樂大眾傳媒,可謂精英主義加憤世嫉俗瞭。不過他的這本書裏對小說的一些說法,雖然非常有偏見,但依然可以一讀。說小說不能停止發現新的東西,讓我想到柄榖行人的“風景的發現”,但當然在Origins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中,柄榖是以批判的政治的角度談的,而昆德拉這裏是以一種美學形式來談。還有談到“媚俗”,想到王小波說的“肉麻”是一個意思瞭。
小說的藝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