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紮爾•納菲西(Azar Nafisi)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客座教授、對外政策研究院的對話研究項目負責人。曾在伊朗的德黑蘭大學、自由伊斯蘭大學以及阿拉美塔巴塔拜大學教授西方文學。1981年因拒戴頭巾,被逐齣德黑蘭大學。1997年,從伊朗到美國。
納菲西因為《在德黑蘭讀<洛麗塔>》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她所獲得的奬項還包括剋裏斯托弗•戈勃朗基金會國際思想與人文奬、東與阿馮尼•弗雷澤人權奬、伊麗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奬、 美國移民法律基金會移民傑齣成就奬、俄剋拉荷馬大學傑齣校友奬等。濛特霍裏約剋學院、斯騰山大學、戈切爾學院、巴德學院、以及拿撒勒學院等多個高校均嚮她授予瞭榮譽博士學位。
納菲西的文章廣受歡迎,多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以及《新共和》等著名媒體。著作另有:《在德黑蘭讀<洛麗塔>:以閱讀來記憶》《反地域:納博科夫小說的批評性研究》《比比和綠色的聲音》《想象共和國》等。
【編輯推薦】
◎關於傢族與國傢、政治與文學、反抗與革命、謊言與愛
◎一部精彩的傢族迴憶錄,更是伊朗社會轉型時期的縮影
◎波斯金雌獅文學奬、伊麗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奬、伊朗百科全書文學奬等多項大奬得主阿紮爾·納菲西更為私人的伊朗成長錄
◎全球暢銷書《在德黑蘭讀<洛麗塔>》姊妹篇迴憶錄
【內容簡介】
在《在德黑蘭讀<洛麗塔>》中,伊朗作傢阿紮爾·納菲西講述瞭一個秘密閱讀的故事;在本書中,她講述一個動蕩時代的伊朗傢庭的秘密故事,從祖母到女兒。盡管齣身顯赫,但納菲西無意於記錄往來名人,或者評論政治生活,綜述各個曆史時刻,而希望描述那些脆弱的曆史的十字路口——在那裏,人們的生活和個性反映齣瞭一個更大更廣闊的故事,並與之産生共鳴。
如同一幅素描,本書將一個女人、一個傢庭和一片受難國土刻畫得令人難以忘懷。那些成長中的人與事,照片、文字、故事、事實交織而成的人生,以及諸種生命片段之間的空白,正是納菲西所要探尋並希望講述的——那些緘默的事。對她而言,這種敘述最終帶來的並非終結,而是理解、守護,以及自由。
緘默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獨裁政府強製民眾保持緘默,偷走他們的記憶,重寫他們的曆史,將國傢認同的身份強加給他們;見證者的緘默是選擇忽視或者不說齣真相;而受害者的緘默則使他們變成發生在自己身上罪行的共犯。此外,還有我們對自己的沉默,對個人神話的緘默,對加諸現實生活之上的故事的緘默,我們放縱自己沉湎其中。——阿紮爾•納菲西
【媒體及名人推薦】
一份明證,證實對真相的講述——從最偉大的文學經典到最私密的傢庭往事——是如何使我們有所維係、不復脆弱。
——《奧普拉雜誌》
深為觸動……對一個傢庭的掙紮的動人記錄。
——《紐約時報》
一本美麗又感性的書……納菲西對文化能改變生命和社會的信念,鼓舞人心。她提供瞭一則扣人心弦、動人肺腑的見證。
——《泰晤士報》
作為精通西方文學的天纔的敘事者,納菲西懂得如何鋪排陳述並用語言引誘讀者。她的傢庭秘密在一場挾帶憤怒、屈辱與謊言的洪水裏滔滔而至。
——《紐約時報書評》
《我所緘默的事》嚮我們展現瞭一個集傢庭爭執、政治和文學於一體的迷人而危險的世界。從本書第一頁到最後一頁,讀者完全沉浸其中。
——《金融時報》
這本迴憶錄的核心是私人故事、緊張的傢人關係以及對傢庭的嚮往,所有讀者都會從中獲得共鳴。
——《齣版人周刊》
我們已經讀過很多關於在伊朗長大或者逃離那裏的迴憶錄和自傳體小說,納菲西和那些作者不一樣。她用一種獨特的方式敘述那些敏感而傷痛的寂靜時刻,她筆下的背叛和掠奪,分明是她自己的經曆,卻能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她是一位勇敢的作傢和女人。
——鄺麗莎(Lisa See)《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作者
一位深具天賦的講故事者再一次改變瞭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紐約日報》
熠熠奪目的迴憶錄……對世界文學經典和反抗壓迫的一首熱情洋溢的頌詞。
——《科剋斯書評》
發表於2025-02-25
我所緘默的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30/07/2017 Azar·Nafisi的《我所緘默的事》篇幅不算長,為瞭不再習慣性閱讀中斷,爆肝讀完。作者的族裔性彆使我先入為主判斷這是一部女性主義的書,雖然我此前從未聽說過納菲西的名字,也不知道她的《在德黑蘭讀洛麗塔》曾常駐nyt的暢銷書榜。 書本類似於傢族傳記,作者作為伊...
評分叛逆也許是人生的必經階段,有時甚至是可貴的品質——尤其是在那種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它代錶著不願屈從於現實的反抗,指明著變化的可能。阿紮爾•納菲西,這個“叛逆女兒”,在迴顧自己的前半生時用瞭一個自相矛盾的書名來陳述:說起來是“我所緘默的事”,但她畢竟並沒...
評分跳過作者的第一本《在德黑蘭讀洛麗塔》,直接讀瞭這一本,閱讀時,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和語言打動,聽阿紮爾婉婉道來自她母親父親齣生直到她離開伊朗,母親父親接連去世這一段時間她的成長,伊朗曆史變動。那些在她身邊發生的事塑造瞭她,不管是她怨恨的,還是她喜歡的。但這隻...
評分文 / 王揚 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伊朗曾經像美國一樣,酒吧、咖啡館、電影院、賭場,時髦的女星,開放的畫報,讓人恍如置身好萊塢。隻是在“伊斯蘭革命”以後,這些纔被一掃而光,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不瞭解這個國傢的人,可能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黑色麵紗之下...
評分很難說閱讀《我所緘默的事》時究竟哪一樣更讓我震動:作者剖析自己及傢人的坦誠勇氣,還是一夜倒退的伊朗竟與當下有偌多相似。 作者阿紮爾·納菲西是美國大學的文學教授,少年時離傢在歐洲讀書,後來迴到伊朗任教,但因為拒絕佩戴頭巾上課被趕齣德黑蘭大學。幾年前國內齣版瞭...
圖書標籤: 伊朗 迴憶錄 傳記 女性 社會 阿紮爾納菲西 曆史 人物傳記
叛逆是自我覺醒和獨立思考的開端。
評分時代不同,但我們和作者緘默的事卻是相同的。
評分《在德黑蘭讀洛麗塔》裏作者傢史部分的擴展。爸爸和媽媽兩個人都令人唏噓。
評分伊朗,母親的前夫是首相之子塞非,一個重病之人。父親是德黑蘭市長,後入獄。母親當瞭參議員,永遠與作者格格不入。作者嫁給瞭母親希望嫁的將軍傢的獨子,彼此沒有感情。1966年8月,作者父親入獄3年後被保釋齣獄,保釋金高達650萬美金,但德黑蘭市民踴躍交保一上午籌集到1320萬美金。70年代巴列維的統治受到中産階級的遊擊隊和穆斯林組織的衝擊。1979年,作者二婚。1978年8月雷剋斯電影院火災的處置加速瞭巴列維政權的垮颱。1982年作者離開德黑蘭大學1987年在另一所大學教學,育有兒子女兒各一。父母離婚,父親在女友間徘徊最後娶瞭物質欲強烈的沙銀,母親還是憤怒者。兩伊戰爭(1980-1988)的8年間,很多親人朋友死於非命。1997年離開伊朗。2003年母親去世,父親在赴倫敦前去世,父母的愛留在心中。
評分當你天資聰穎,卻被生活虧欠,不怨且願對人敞開心扉是很難的。但若因此耽於想象中的世界,失望愈演愈烈到報復式的待人刻薄,這隻會漩渦一樣的加劇個人的不幸。要如何立足於即蠻不講理又殘酷無比的世界呢?當僅有的勇氣、智慧並不能帶離我們走齣這噩夢,我們或多或少終將與夢想背道而馳,反抗著也失去著。願我們今天所努力與承受的,可使後輩免於此難。我們並不需要生來偉大,但卻要活得有意義。
我所緘默的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